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靠扎实的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0-01-12浏览次数:1927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任何一个人,不论天赋多高,都必须经过教育才能成才。这决定了教育是一个万古长青的事业。”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在第五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上呼吁:“教育的内涵和方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时代的进步,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600多名来自全国高校的骨干教师相聚杭州西子湖畔参加报告论坛。4年来,包括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在内的41个“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先后举行,国内600多所高校2万名教师参会。教学的智慧在这里碰撞,改革的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改革有哪些疑惑?一线教师需要怎样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走进大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探寻其长盛不衰的魅力。 

 

  “一线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基本队伍,我们应该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钱学森10月31日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钱老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观点引发了国人的深思。 

 

  创新人才培养,在钱老眼中“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钱老认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钱老的观点,引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原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马知恩的强烈共鸣。“填鸭式、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改。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养成对老师的依赖,这样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提高。” 

 

  在经历世纪之交“跨越式”的发展后,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追求一种新的平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中国高教界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发倡议,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有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团体以及有关高校,共同创设了“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报告论坛”由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化工化学、大学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力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等10个课程报告论坛组成。“报告论坛”采取“报告”加“论坛”的方式,对象为教师,定位在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说,很多老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往往只是在本校中使用。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学经验可以在全国的高校中广泛交流。湖北工业大学教师蔡光兴认为,论坛按照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整体安排非常好。报告人都具有深入的研究与教学经历,许多问题思考由来已久,因此有真知灼见。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告诉记者:“一线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力量,而课程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单元。我们要每年为高校一线教师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搭建教学改革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深入教改、提高质量助力助推助跑。” 

 

  “对教学改革最有发言权的,对教学改革的成败最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真正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是那些在教学改革第一线上认真实践、锐意改革的广大教师。这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队伍和依靠力量,我们应该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李大潜的话温暖了论坛会场的几百名教师。 

 

  “基础课程是提高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崇尚理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住了基础课程,就抓住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众多大学教师认为,“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抓住了教学改革这一基础。 

 

  基础课程为什么如此重要?以大学数学为例,可以“窥一斑见全豹”。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已将数学课程列入通识教育的范畴,也就是所有的专业、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通过数学课程来提升素质。数学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即形成逻辑的、缜密的思维模式。数学教育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文化素质,其中主要是改变人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 

 

  基础课程应该怎样进行改革?“上课,我不喜欢照本宣科,我想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讲认知线索。只讲定义怎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徐宗本认为:“说教、灌输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讲解几乎是唯一的教法。过分注重灌输,这将导致两个问题。” 

 

  徐宗本说,“一方面,是能力发展失衡。只培养了接受模仿能力,但缺乏应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品质培养不全面。强化了信任服从权威的品质,扼杀了独立批判精神,达不到崇尚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美学的目的。” 

 

  聚焦基础课程的改革,使“报告论坛”人气极旺。10月下旬,第五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最新的动态在这里汇总,最新的思想在这里萌芽。聆听了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李未的报告,哈尔滨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青年教师张利兵“深感震撼,很受启发”。在分论坛中,一线教师畅谈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困惑。每个人演讲之后,与会者都有热烈的提问和交流。 

 

  “论坛已成为高校展望计算机学科发展、交流教学经验的盛会,为一线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搭建交流平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廉如是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为核心的改革” 

 

   曾经有人戏称:“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学本身”。在一些老师眼中,对具体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学远不如中小学重视和深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刘三阳告诉记者,一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最终都应该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否则,可能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例如,教材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但教师不能将教材照搬到黑板或PPT上,而需要根据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加工处理和教学设计,如同导演拍戏,不能直接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一部小说搬上荧屏或银幕,需要先编写成剧本,这中间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在采访中,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谈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这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交通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实验区”。作为北交大“思源班”代数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者,李思泽教授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尝试。在考试改革中,除进行正常的考试,还进行了课堂讨论、问答、学生设问、上黑板演示等,特别是让学生写“课程论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介绍,像北交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共有501个。这是教育部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则是教育部支持课程改革的另一举措。通过建设和评选3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带动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共享体系。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基础课程占了相当的比例。 

 

  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基础课程要支持、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么多知名教授登上报告论坛,这么多一线教师参加报告论坛,这也说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了广大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