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陈达院士就日本核危机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发布时间:2011-03-18浏览次数:60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近日,由于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辐射危机,引起了日本、亚洲临近各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就日本核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中科院院士、我校核技术系陈达教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校内外多家媒体采访。他对此次日本核事故作了详细的解释,并就其对人们的危害以及我国核电站情况作了说明。

 

    陈达院士首先纠正了一些媒体的报道用语,他指出: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爆炸,而非核爆炸。核爆炸是由核裂变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引起的,并伴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外弥散。而东京电力公司负责运营的福岛第一核电厂共有6个机组,地震前4、5、6号机组已处于维修停堆状态,在地震时,1、2、3号机组已经安全停堆。因极端恶劣外部环境发生“超设计基准事故”,造成堆芯冷却失效,停堆后的大量余热造成了如今的危机。

 

    他认为,就目前掌握的数据,还不足以对本次事故进行定级。核事件分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该事件处理方式,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专业监测。目前来看,该事件不太可能演变成“切尔诺贝利”式的最高级别核事故。而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其中1级至3级为事件,4级至7级为事故,日本当局将本次核事件定位为4级,而法国核安全局认定为6级事故。

 

    针对日本的核事故,人们普遍关心低剂量辐射不会危害人体?作为一名在核技术研究领域从业将近50年、先后参加国家40余次重大核试验的专家,陈达院士说:“辐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空间中,土地、食物、水、宇宙中都存在天然辐射,低剂量的辐射在人体的耐受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据媒体报道地震后东京辐射超标20倍,即达到2微希伏(天然环境本底不高于0.1微希伏/小时),而公众一年的辐射剂量在1毫希伏(1000微希伏)以内都是安全的。”作为核技术工作者,陈院士表示,他一年的辐射剂量在20毫希伏以内。

 

    陈达院士认为我国核电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他说,核电站的选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气象、水文、人口等诸多因素都会考虑在内,在设计时就会加入众多安全防线,并留有足够余量。以江苏田湾核电站为例,它采用“二代加”压水堆技术,其安全设计优于当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绝大部分核电站,它发生堆芯严重损毁或熔化事故的概率比当前运行的核电站低几十倍,发生严重放射性泄漏事故的概率更是低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