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当嫦娥三号成功着陆,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以手捂脸,激动不已。这个画面被央视记者捕捉下,并被媒体上传到了网上,此画面立刻感动万千网友。对他而言,嫦娥三号像他的孩子,从雏形、稚嫩到成熟,他见证了嫦娥三号一步步的成长。承载了太多的期盼和祝福。看到着陆的那一刻以手捂脸,这是对“孩子”感到欣慰和骄傲的真实情感流露。在去年我校60周年校庆前夕,作为知名校友,孙泽洲接受了专访,辑录在《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中,让我们重温此文,共同回顾这位航天少帅的大学时光和嫦娥之路。 志向高远 上天揽月 ——记我校1988级校友、“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
孙泽洲,男,1970年生,辽宁沈阳人。1988年至199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1992年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2000年,担任总体部一室(现传输遥感卫星总体室)副主任。2002年,开始参与“嫦娥工程”的前期论证,负责星载测控论证工作;协助总师叶培建组织制定顶层规范等。2004年,被任命为“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现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懵懂少年 初进南航 孙泽洲校友是1988年进南航读书的,他说当时选择南航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孙泽洲的父母都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工作,他耳濡目染,从小就向往探索宇宙空间奥秘。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孙泽洲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太适应,头半年有点摸不着门的感觉。而且,当时觉得考上大学就好像完成了学习任务,心态上一放松导致考试成绩经常在七八十分左右徘徊,高等数学譬如微积分的概念始终树立不起来。第一学期结束放寒假回家,孙泽洲的父亲对他的学习状态很不满意,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自尊心促使孙泽洲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学习成绩赶上去。同时,他与家人朋友们交流了学习方法,重新找回了认真学习的状态。 回校以后,孙泽洲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迎头赶上,到了大一下学期竟然荣获了学校三等奖学金。这对于孙泽洲来说是个很大的激励,于是,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进行的非常顺利,孙泽洲也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断攀升,连年荣获学校奖学金。 孙泽洲在向我们描绘了这段经历时,特别想通过我们告诉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下子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思想上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思想上要认识到进入大学不代表一件事情的终结,而是新的奋斗起点;学习上要改变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孙泽洲举例说,他刚开始对有些课程的学习没有开窍,譬如《微积分》、《电磁场理论》等,不知道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用,里面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在学习上找不到感觉,成绩不大理想,《电磁场理论》期中考试只考了60来分。后来,慢慢知道了学习这些课程是为将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在很多专业应用领域都离不开基础知识。于是,在认识了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面之后,他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期末考试中《电磁场理论》考了100分。他建议我们老师在给学生讲授一门新课程之前最好能给学生们讲讲学这门课程的意义,从实际出发,从应用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南航读大学的那段时间是非常美好的时光,有很多关心我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生活的好同学好朋友,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倍感温暖。”孙泽洲清晰地记得他读大学时候的指导员(现在称为辅导员)是张权老师,四年大学生活都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张指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很严格,每天早上都会监督他们出早操,晚上督促他们去教室上晚自习。因此,孙泽洲所在班同学在张指导的管理下很团结也很自律。令孙泽洲印象深刻的还有位86级的指导员老师叫陆志鹏,那时,陆指导员是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孙泽洲担任副书记,平时他负责组织一些学生团体活动,陆指导员经常指点他如何发起号召、团结同学、组织活动等等,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孙泽洲踏上工作岗位,投入航天事业后,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南航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还学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他说:“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群人、一个团队来做一件事情。也正是大学里担任学生干部的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工作协调能力和学会了如何团结同伴、组织实施、激励队友”。对南航培养的感激之情,孙泽洲溢于言表。 勇担重任 克尽己职 1992年,刚刚从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孙泽洲,怀着一身好技术和一腔热血,来到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孙泽洲感慨地说:“小时候听老师讲起院士、科学家们的事迹,特别佩服他们,崇拜他们。没想到长大后,自己能够有幸和院士、科学家们一起奋斗,就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 与光荣的使命感同生的,是压力和挑战。压力和挑战没有让他畏缩,反而化为源源动力,让他干劲十足,从不懈怠。1999年,他被委任为资源1号02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分管测控和载荷,参与了卫星在巴西的测试,并负责飞控工作。孙泽洲说“我觉得年轻人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多留心周围的工作,多向同事、前辈们学习,多积累工作经验。一个人是否认真学习和工作,周围人看得很清楚,对你的评价也会很客观。我很高兴自己没有浪费掉那段时间,跟着周围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就花时间看专业书籍,一定要把问题解决为止。慢慢的,自身有了一定的积累,领导同事对我的评价也不错,也乐于给我更多的机会。第一步走踏实了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良性循环,机会将越来越多,其中,获得成功或被认同的体验将激发后续的动力。所以,在这个岗位一天,就要好好工作一天,不要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踏实的工作,在哪个岗位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工作的前两三年,是调整心态、不断学习的过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只有把心态摆正了,用心工作,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结缘“嫦娥” 上天揽月 2002年,孙泽洲开始参与“嫦娥”的前期论证,负责星载测控论证工作。背负着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期望,孙泽洲不分昼夜地与数据和资料打交道,积极地与专家进行沟通,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让论证得以顺利进行。后期阶段,需要总体设计中实现测控的功能和目标,工作向工程层面转化。孙泽洲及时转变了工作思路,重点关注工程系统中各大系统间的接口问题。由基本大方案移植,构成工作模式,再加以实施。在各系统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嫦娥”工程方案基本确定。由于技术水平高超和协调能力出色,孙泽洲开始被委派负责总体工作,协助总师叶培建院士审查把关、协调各个分系统,保证总体优化。协调工作其实很杂、很累、很繁琐,需要经常在各个车间和系统之间奔波、沟通、说服。而孙泽洲似乎乐在其中。因为正是在这些工作中,他对“嫦娥”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仿佛一个探险的人走入了大山,看到了更多更广阔的风景。这为他今后担任副总师职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嫦娥”研制队伍正式成立,孙泽洲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正当壮年,被委以重任,孙泽洲深感肩上担子之重。“领导跟自己谈的时候,心里也觉得没底。”以前,研制资源一号卫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指导着干;而“嫦娥”研制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大家的经验都比较浅。同时,“嫦娥”跟以前研制的卫星区别比较大,用王希季院士的话来说,就说有所继承,这“继承”也是打了引号的——只能继承“远房亲戚”地球轨道卫星,却不能继承“嫡系亲属”绕月卫星。袁家军院长几度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找到新方法,提高水平,建议他们对于系统级的分析以“四件”角度做个基础,更容易找到产品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启发下,孙泽洲带领研制队伍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叶培建总设计师对自己这个年轻的副手要求相当严格,一丝不苟,但遇到困难时,又能作出耐心的指导。这些都让孙泽洲受益匪浅,他感慨地说:“领导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和支持,这对我们来说是动力也是责任。”这给了他更多大胆创新的勇气,也让他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工作真正实施起来,面临的困难其实比预想的还要多。副总师的工作,跟孙泽洲以前在总体室负责的总体工作还不一样。在总体室时,只需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而作为副总,需要把关总体需求,确保总体的高效和系统优化,因此也要求对各个专业的知识都有所掌握。孙泽洲之前的专业是测控与数管,而当了副总后分管的热控和供配电等分系统,跟原有的专业相比跨度非常大。孙泽洲凭着一股刻苦钻研和聪明的劲头,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经常向相关专家请教,很快就把“课”补到了专业水准。后来,有人问他“当时你那么年轻就当上了副总设计师,接手了如此重要的工作任务,你怕不怕,有压力吗?”他回答说:“说实话,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领导让我干我就干吧,不觉得有什么压力。而且,我的性格比较直,一个任务布置下来,我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直到完成任务为止,这就是我工作的信条。反正自己还年轻,跌倒了拍拍土就能站起来继续打拼。”叶培建总师和其他专家们对他的帮助非常大,经常加以指点,孙泽洲也逐渐适应了自己工作角色的变化。这段时期,孙泽洲忙得分身乏术,既定的工作之外不断有新的工作,每天都要制定工作计划,无特殊情况都要工作到下午5、6点,若有异常的话,到下半夜是平常事。虽然因高负荷运转而疲惫,但孙泽洲从不懈怠。他说,没有结果的累是最累的,累而有成,就感觉欣慰。他最喜欢讨论会后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就感,有一种充实的快乐。 2005年底,初样设计得到了论证组专家的肯定,成功转入正样。孙泽洲和他的队员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他们并没有一刻松懈,而是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研制当中,迎接下一次更为关键的考试——卫星正样研制与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进入正样阶段后,对包括结构推进设备在内的168台设备,孙泽洲都要一一进行质量把关,他说:“只赶进度而忽略质量,就如同生命没有灵魂。”孙泽洲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团队建设上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他常常强调,要以最小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作为系统的骨干和主管,要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实现信息共享,扶持年轻人的成长。同时,孙泽洲要求年轻人不清楚的事情不能放过,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就事论事。有时年轻人写文件出现了错误,孙泽洲不但要指出错误,还要问明原因,让年轻人追溯错误的根源,举一反三,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孙泽洲独特的“较真”管理方式,打造了团队可贵的内在精神——思维严谨、不耻下问,集思广益,信息共享,个人的不足可以通过集体来弥补,集体因为大家的协调合作而变得更为强大。在担任副总设计师的时期,孙泽洲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航天人的精神,特别是老一代航天工作者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拳拳报国之心。当时,那些老专家们对 “嫦娥一号”探月工程非常支持和投入,面对技术难题,经常主动加班加点攻克难关。整个团队浓厚的航天氛围和协作精神让人很感动。他号召年轻同志在对待工作上要多向老同志学习,老同志对待工作非常投入,将国家的任务当作使命,发自内心的热爱,真正体现了老一代航天科学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奉献精神。 情牵母校 寄语南航 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在航天领域里工作的孙泽洲一直关心着母校的发展。谈及对南航学生的印象,孙泽洲说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接触过很多毕业于航天院校的学生,当然也包括来自母校南航的学生,总体感觉南航的学生比较腼腆老实和低调。这可能与南航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一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孙泽洲肯定了南航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他说:“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南航学生实践能力、钻研精神都不错,就是不太善于表现自己。我认为,南航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单纯地从事航空航天特定领域的工程技术性人才,而应该具备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的综合能力。南航对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充分张扬个性,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当代社会是多元化、充满竞争的社会,像航天这种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他希望南航在学生培养工作上能再放开一点会更好,不要管的过严过死,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孙泽洲希望南航学子在在大学里一定要学会两种能力,一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思考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掌握学习方法,知识不是死记硬背,需要理解并学会应用。他记得上大学里有位老师允许学生考试的时候携带公式,他很赞同这种做法。学会思考比掌握学习方法更难一点,方法也不太好传授,只能靠自己不断体悟。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思考,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要人云亦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谈及自己的人生信条,孙泽洲先回忆了一段往事。他刚参加工作时,所处的环境比较消极,他心情低落,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用武之地,空有一番理想和抱负,却没有伯乐赏识。有个了解他的朋友对他说:如果你是金子,你一定会发光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朋友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孙泽洲摆脱低落的情绪,专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在无数个与数据和资料打交道的寂寞夜晚,在面临“嫦娥工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时,这句话勉励着孙泽洲坚持自己的科研梦想。如今,他就用这句话寄语南航学子,他说:“有时,客观环境和条件不尽如人意,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一块金子只是暂时被尘土蒙蔽,用心学习、踏实工作,总有一天会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