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教”“学”改革从新生研讨课开始

发布时间:2014-05-22浏览次数:186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启发他们去探索科学世界!”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查阅文献、学会比较、学会阅读!” 
   
    “老师讲得少了,学生想得多了,挑战更大了,当老师的感觉真好!”
   
    “新生研讨课让我体会到了从教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快乐!”

    5月20日中午,由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理学院承办的 “论教悟道”教学沙龙活动在将军路校区举行,十多位教授分享着首开新生研讨课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副校长吴庆宪出席活动。
·
    本学期,我校全新推出了一种承载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全新课程——新生研讨课(1学分、16学时),实施小班化教学,每班15人左右。全校共开设35门课程,涉及文、理、工、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课程均由教授、专家、学者为首的团队集体组织授课,大一新生可以不限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修读。

    没有固定教材的课程:围绕专题研学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新生研讨课是我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新举措。2013年底,学校设立“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专项,重点建设50门新生研讨课。本学期初,学校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张旭萍教授作新生研讨课专题辅导报告,并整理了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程教学资料,供每个课程教师参考。交流会上,几乎每个教师都谈到“一开始,很困惑“专题怎么选?教学怎么设计?计划怎么实施?”但是随着对课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老师们表示对新生研讨课有这样的认识:它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的课程,重在使学生了解学科专业前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它是一门“围绕科学前沿”、“让学生体验知识创造过程”、“正本清源,从本质问题谈起”的研究性课程。老师们谈到,无论是学科导引、前沿专题、实践探索还是跨学科的教学范式,都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实现从知识简单的“灌”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学习能力的“引”的过程转变。

    没有固定讲台的教室:翻转课堂师生互动
 
    新生研讨课是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新类型课程,是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学校给予了教师充分自主权,上课地点和时间也可由教师和学生自主确定,鼓励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多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经济与管理学院徐海燕教授结合自己的课程《博弈论及其演化》分享了研究性教学的感悟,她从博弈论研究领域获诺贝尔奖的历程谈起,使学生掌握博弈论的基本问题,之后在研讨室里围绕“我校学生宿舍安装空调事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第三方参与冲突调节”等现实热点问题,通过小组活动、专题研讨、总结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博弈论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建军教授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从将军路校区东区水质问题入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意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内化。理学院王正盛教授用“老师讲,专家讲,学生讲”三个关键词分享了他的互动教学,张旭萍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动态,学生外出考察加深对数学建模的思考,他还建立了课程QQ群,课下为学生答疑解惑,分享教与学的感悟和收获。

    没有固定试卷的考核:过程性多样化的评价
 
    新生研讨课作为一种研究性教学类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结果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考察的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能力 。研讨会上,课程教师都谈到了课程考核问题,徐海燕采用课题报告的形式,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薛建军教授将课堂研讨、实验活动和教学感想相结合,考核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打开思路,转变理念,采取过程性、开放式的评价方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正如经济与管理学院朱建军教授说:新生研讨课是管理评估,需要尝试多种研究性教学元素,需要打破常规,常想、常思考、常探索,才能进步。

    会上,学生代表也发表了对新生研讨课的体会和意见。学生们很喜欢课程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过程,新颖的考评方式,认为对专业学习非常有帮助,并就实验教学、选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理学院施大宁院长听完了教师和学生的发言后,也深有感触地指出新生研讨课非常有意义,它将带动研究性教学走得更远。教务处江爱华副处长强调,新生研讨课不在于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是注重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体验到学术活动的过程,在互动、研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新生研讨课承载着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念,学校鼓励更多的教师先试先行,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多样化、学生需求个性化、课程支持系统灵活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学校也将在后续教学改革中完善研讨课体系,增设学科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专题研讨课以形成完善研讨课体系,使学生大学四年能一直保持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最后,吴庆宪肯定了各位老师对课程建设付出的汗水,新生研讨课让学生动了起来,让老师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他希望教师能给学生更多的支持,开展更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