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在大多数成年人眼中,年轻的粉丝不过是一时冲动或青春懵懂。但也有学者表示,粉丝团就是年轻群体间的自发组织,在更深层意义上,如果年轻人能懂得在社群中为了共同目标而约定规则、相互协作,这将是他们成为社会人之前,非常重要的一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表示,不要拿老眼光去看粉丝。 中国青年报:在您印象里,粉丝是什么样的? 邱建新:首先,我认为粉丝是整个群体的统称。不同类型粉丝的理性化程度是不同的,粉丝群体本身也在分化。上世纪80、90年代的粉丝更多是一种盲从、迷信、狂热。当下社会的粉丝是多元的,比如,音乐、足球的粉丝可能表现出一种非理性和狂热,其他的则未必。 中国青年报: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邱建新:经过二三十年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新媒体的进入,社会现代性不断增强,表现出一种袪魅的特征。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在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原来人们追捧的魅力性偶像,由于花边新闻、私生活的曝光,逐渐成为了一种泡影。所以我们也应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受追捧的偶像,理性化的过程和现代化是同步的。 中国青年报:这么说,现在的粉丝团有很多正面意义? 邱建新:我觉得不要拿老眼光去看待粉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粉丝围绕着某一个偶像会逐步形成一种我群意识,会逐步向组织化的方向去发展。 这种意识逐步稳定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在消除社会对立、增加人际之间的信任感、连接人与人之间纽带等方面,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如何看待粉丝团极端的一面? 邱建新:当然,一定会有极个别的狂热粉丝出现,这叫“时狂”,属于粉丝中的“极品”。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我群意识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个体、社会、媒介、政府引导得好的话,它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细胞。 中国青年报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5-02/09/nw.D110000zgqnb_20150209_4-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