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其中,“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被列为选题之一。该选题与我校能源软科学团队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为此,以我校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周德群教授为负责人组建的项目团队开展了此次重大项目的申请工作。历经两个多月多轮讨论、设计、修改、润色,经通讯评审进入最后答辩环节。 这是我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的竞争,遗憾于1票之差败给清华大学,虽未成功,但这次“冲锋”也充分展示了我校在该领域不俗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同时,这一重大项目申请的过程和经历为我校能源软科学团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指南发布时,周德群教授正在外出差。他第一时间赶回南京,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与基金委相关学部和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重大项目指南的解读和意见,再三确认重大项目申请对依托单位、参与单位、人员限项等方面的基本规定。同时,他也积极征询同行专家和相关研究机构对项目指南的破题与解释,充分了解重大项目在前期准备、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与重点、面上、青年项目的主要异同点。通过多方意见的征集,重大项目团队组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向逐渐明晰。
重大项目就如同一篇“命题作文”,项目题目和研究内容是需要团队重点分析的。在这基础之上,周德群充分利用业内相关研究团队前期的积累,作为项目负责人,召集清华大学、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四位教授为课题负责人的项目团队。 整个项目团队在低碳发展领域深耕多年,在低碳经济、企业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能源体系变革、国际气候治理和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建模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具有丰硕的学术积淀;项目团队吸纳了多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领域内的高层次知名学者,也包括了多名海外长期合作者及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 【顶层设计,统一项目申报思想】 重大项目要求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因此,各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围绕某个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更要有整体性和相关性,开展综合集成研究。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能源软科学团队克服各种困难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在北京、南京组织召开了2次全体成员参加的前期协调会议。 南京素有火炉之称,今年的夏天尤其炎热,全国多个地方都呈现红色高温预警,南京更是持续40多度。来自五所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参与者们顶着高温从各地赶来,毫无怨言。曾主持过重大项目、来自南京大学的盛昭瀚教授在对项目做指导时,对团队大加赞赏:“外面的天气这么热,是对学术的追求和热爱支撑着大家坐到这里。看到你们像这样凝聚在一起,非常好,充满活力和朝气。” 通过两次全体会议的充分研讨,团队达成了对项目及课题的一致解读,进而形成项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以此作为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的“纲领性”文件和撰写指南。通过顶层设计把整体学术思想贯穿于各个课题,以实现整体性和独立性的高度统一。 【协同攻关,精准提炼核心问题】 对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体现了申请人对项目和课题认识的深度,是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的最大着力点。为此,在整体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南航能源软科学团队多次牵头组织了面对面集体讨论,还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即时讨论。通过对课题申请书与项目指南要求的反复比较与提炼,明确各课题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模块。特别是对不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明晰了各课题攻关的重点及其在重大项目中的地位。 “团队是我们大家共同经营的,我只是想尽早出一份力。”王群伟教授是团队的新成员,但刚刚加入团队的他在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组织和申请工作当中。为了项目的申请,团队成员都花了不少功夫,学生们在假期主动留校,团队的老师们也都放弃了自己的假期时间。作为牵头单位,责任十分重大,能源软科学团队的成员承担了项目申报书的各项工作。在明确了各课题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模块后,牵头单位对课题重点难点进行集成与升华,确认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过程,为了能够进一步提炼项目的核心思想和科学问题,周德群教授几乎每晚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参与项目申请的丁博士感慨道:“当我们每晚带着许多问题,疲惫地离开经管楼时,八楼那盏亮着的灯让我们心安,给了我们坚定下去的巨大动力。” 【反复论证,突出项目申报亮点】 重大项目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比拼,也是项目和课题申请书相对比选的过程。“人无我有”、形成特色、突出亮点显得尤其重要。 在项目和课题申请书完成初稿后,能源软科学团队邀请了正在承担重大项目的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独立阅读文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报告讲解的方式展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经过几天的专家咨询和反复的头脑风暴,项目团队重新提炼、明确了每个课题的创新与特色,并将其内化到具体的研究内容中去。为突出项目亮点,项目团队精炼了若干关键词汇,并通过图、表、文字等多种不同形式在申请书中进行多维展现。 【精心打磨,提高申报文本质量】 细节体现态度。文本质量是科研人员严谨性、科学性的重要反映。经过近两个月对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的不断讨论和修改,项目和课题申请书的整体框架已基本确定,但文本细节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正式提交项目书之前,能源软科学团队聚集力量,集中精力对1份项目申请书和5份课题申请书的文本格式、文献、标点、字体、符号、图表及等一切可能的细节进行统一地修改和润色。使文本的同一类别内容具有一致的格式,做到规范、细腻。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文本校对也经历了多人多次的交叉核对与完善,确保文本无错字、无病句、无瑕疵。 为了确保项目申请书的顺利提交,我校科技部和人文社科处给予了全力支持。时值暑假,科技部的韩薇老师冒着酷暑奔波在两个校区之间,对我们的网上提交一再检查,确保无误。“你们前期这么辛苦,做了那么多努力,我们来把好最后一关,都是应该的。”韩薇老师如是说。 【多次演练,不断提高答辩效果】 重大项目的现场答辩是能否立项的最后一环。9月末,在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答辩通知以后,项目组成员又全力以赴进行PPT制作和项目答辩的前期准备,而我校作为牵头单位,既要准备课题PPT,也要准备项目PPT。 按照答辩要求准备好材料以后,能源软科学团队在南京和北京组织了两次集中模拟演练,并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模拟提问。为确保能够突出项目亮点,精准把握答辩时间,周德群教授就展示内容和展示效果反复进行了多次演练,取得了突出的答辩效果。 从7月到10月,我校能源软科学团队全力参与到重大项目的申请过程中,虽一票之差,留有遗憾,但这种积极争取机会,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