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重磅 | 我校2项成果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17-01-09浏览次数:496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2017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共评选出279个获奖项目。
 
  我校机电学院李迎光教授团队发明的“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薛松柏教授团队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李迎光教授(右一)与项目合作单位代表的合影
 
  李迎光教授团队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历经十年联合攻关,提出了加工动态特征建模方法,突破了快速数控编程和自适应加工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体系。该成果已功应用于多个飞机型号复杂结构件的研制生产,显著提升了我国飞机复杂结构件的研制生产,显著提升了我国飞机复杂结构件的制造水平和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
 

 
  薛松柏教授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带领团队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常熟华银焊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通过钎料的成分和性能优化,研发出新型高效、高可靠性的钎焊技术。自2001年项目实施以来,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军品、民品的生产上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至石油钻探、煤炭开采、轨道运输、汽车制造等关乎国民经济和民生的21个行业。
 
    项目及人物简介: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框、梁等复杂结构件是飞机的主承力件,直接影响飞机的综合性能和研制周期,其数控加工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飞机结构件的结构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制造周期更短。世界航空制造发达国家即使依靠几十年来积累的大量零件加工案例和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工艺传承体系,也难以同时保证新机复杂结构件加工质量和制造周期的苛刻要求。在我国航空制造业起步晚、积累少的客观国情下,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已成为制约新机研制的重大技术瓶颈。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型号任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历经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传统以零件为载体工艺知识积累周期长、可重用性差的局限,另辟蹊径,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建立了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体系。

  项目组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两篇发表于国际生产工程领域权威学术期刊《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应邀在德国、英国举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3次。本领域国际著名专家、IJCIM主编Stephen Newman教授评价:“加工动态特征是加工特征领域新的研究进展”,使复杂结构件“工艺决策精确”。

 

    李迎光,1976年生,200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担任SCI国际期刊“Proc IMechE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副主编,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会议评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04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受邀在英国、德国和中国举办的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Speech)4次。组织国际期刊专刊 (Special Issue) 3期。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指导的5名博士研究生和6名硕士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指导的1名博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
 
    钎焊是现代工业制造的关键技术,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升级的重要支撑,从海洋到空间、从民用产品到军用装备,都离不开钎焊技术。我国是钎焊应用世界第一大国,但传统钎焊存在危害健康、污染环境、能耗高等问题。钎焊接头质量问题诱发的重大事故屡有发生,如亚航QZ8501客机、长三乙火箭首飞事故均由钎焊接头失效导致。因此,开展钎料无害化及高效高可靠钎焊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南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薛松柏教授从2004年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带领团队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以及常熟华银焊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通过钎料的成分设计和性能优化,研发出了系列新型钎料和多种高效、高可靠钎焊技术。

  自2010年项目实施以来,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军品、民品的生产上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至航空航天、电力电子、白色家电、石油钻探、煤炭开采、轨道运输、汽车制造等关乎国民经济和民生的21个行业的逾千家企业,已实现累计销售收入73亿元,支撑了上万亿产业的发展。

 

    薛松柏,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材料加工工程”十一五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第二层次人选,中国焊接学会理事、江苏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市焊接学会副主任。

    薛松柏教授长期从事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研究,取得五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5项机械行业标准并发布实施。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获国防发明专利授权1项,通过初审国家发明专利1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0余篇,SCI收录120余篇,EI收录160篇,撰写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培养毕业博士13名,毕业硕士32名,其中一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一人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科研项目9项;在读博士生12名,在读硕士生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