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南航与中国商飞联合研发“报信者”系统

发布时间:2017-09-27浏览次数:2069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9月15日,在上海“2017年全国双创周”上,中国商飞公司在主会场主题展中除了展出C919模型、远程宽体客机模型之外,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报信者”系统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众所周知,调查一场飞机事故往往要第一时间找到“黑匣子”。这个设备包括了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驾驶舱语音记录仪,可记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语音对话以及各项飞行数据等信息,用于不断提高飞机性能和飞行安全,及时进行故障判断和改进,以及事故分析。而在一些越洋飞行空难中,黑匣子会随飞机残骸沉入深海,无法打捞。1970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36起大型民用航空器公海坠毁的事故中,有9起无法找到黑匣子。2009年6月1日,法航447班机从巴西飞往法国途中坠入大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而两年后才找到沉入海底的黑匣子,事故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真正对传统黑匣子引起关注的是2014年3月的马航370航班失联,失联也成为当年的热词。在长达近三年、一千多天的搜救中,据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公布的数据,共有26个国家参与救援和搜索,可以说国际救援力量在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广阔范围内进行了迄今为止航空史上最大范围的救援和搜索。


“当马航370航班失联后,航空救援被全球关注。为此,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利用我们高空救生这一南航特色专业的研究成果研发一种新的救生装备和系统,让越洋飞行不再失联。为此我们将人机环境工程中高空救生相关技术,如弹射技术、降落伞缓降技术、图像追踪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到黑匣子中。我们和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报信者’系统。这是商飞美国公司第一个项目,也吸引了波音、空客以及霍尼韦尔等国际大公司的高度重视。我们都觉得,作为航空人有责任为提升民用航空运输安全努力。”南航航空宇航学院孙建红教授向记者介绍“报信者”系统的研发情况。



事实上,对于该系统的研发工作从2014年9月起便开始了,这是一款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先进的搜寻更快捷的可弹射式飞行数据记录系统,并将其命名为“报信者”。


“马航370失联后,业界就有质疑,在航空航天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找一架大型飞机还这么困难?作为航空人,我们更加深切地感觉到,研发一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面、搜寻更快捷的飞行数据存储/弹射设备,对航空运输安全和乘客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接受《大飞机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伟如是说。


自2014年12月起,孙建红教授带领着一支由教授、博士、硕士组成,共20多人的团队,全面投入到“报信者”的研发、试验工作中。南航团队按照力学、结构、救生、可靠性等专业方向分成4个小组,先后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论证、原理样机研制、数字仿真和飞行验证等一系列工作。其中,仅是其中缓降设备的地面试验就达100多次。



据悉,“报信者”主要由智能快速分离、拖曳式图像追踪、充气缓降、数据传输及定位等四个主要系统组成。当飞机堕毁或即将坠毁时,存储有传统黑匣子数据的“报信者”将自动从飞机后部弹出机体,利用拖曳系统跟踪拍摄,依靠降落伞缓降入水,利用气囊漂浮在海面上,避免了无法定位的风险,大大提高被检测定位的概率,有助于快速找到飞机,并及时救援,大幅度降低空难损失。同时,“报信者”系统可以直接向卫星和搜寻飞机发射求救信号,并可及时上传飞行数据,有助于快速分析空难原因。而和传统黑匣子相比,“报信者”在数据存储容量、传输即时性、搜寻便捷性、系统重量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有了“报信者”,越洋飞行将不再失联,搜索人员也不必像现在这样,“海底捞针”寻找黑匣子。


“‘报信者’的最初设计思想来源于我们十几年在航空救生技术的教学研究,包括弹射技术、伞降、气囊等,原理样机研制以及空中全过程试飞验证工作都在南航完成。”


目前,“报信者”一期研发已完成,并已获得两项美国专利。二期设计以工程产品为目标,进入了工程设计阶段,从原理性设计走向了业界。从2014年启动到2015年3月获得美国临时专利许可,再到2017年获得两项美国授权专利,同时相继在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补充型号合格证(STC)正式立项,“报信者”的研发之路已整整走过3年。虽然“报信者”真正应用到客机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是中国民用航空产业首次以系统级产品向FAA、EASA申请适航认证,并将参与相关适航条款、工业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