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理想信念专题活动丨新疆马兰基地小分队代表发言

发布时间:2017-10-10浏览次数:2153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今年暑期,由近百名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基层党务干部代表、党外人士代表组成的三支学习小分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分赴新疆马兰基地、河南安阳红旗渠及陕西延安开展理想信念及党性专题教育活动。期间,各小分队通过专题讲座、现场参观、互动教学、讨论交流等形式,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寻初心、筑信仰、明志向、践行动,普遍接受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校党委书记8月17日,校党委书记郑永安等校领导率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部分学员赴新疆马兰基地学习交流


在9月28日学校召开的2017年暑期教育活动总结交流会上,三支小分队分别推选出代表发言,现刊登代表发言全文,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思考。


 【新疆马兰基地小分队】

 学习马兰精神  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航空宇航学院教授、党外人士代表 王立峰  

 

“两弹一星”是科技强国的代名词,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等两弹一星元勋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最最杰出的代表。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由此始为外人所知。马兰基地在科研工作者心目就像井冈山、延安一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更是科研报国的圣地。

 

2017年8月16日-19日我们青年骨干教师在以郑永安书记为首的校领导带领下,一行22人前往马兰考察学习。其间我们瞻仰了马兰烈士陵园,参观了基地历史展览馆,与基地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参观了红山旧址、竖井核试验爆心、警卫防化团以及试验工程技术团模拟训练中心,参观甘草泉哨所、博湖哨所以及辛格尔哨所。

 

基地官兵艰苦创业,建起了中国有效的核力量,也孕育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马兰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程开甲先生,程开甲先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核试验技术总体负责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也因此获得了“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批“八一勋章”等荣誉。

……

【阅读全文】


 我和你

 高级人才办主任、科协秘书长 孙建红


 我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跟,

 让你高高地伸展着身躯,

 用你的双臂,

 去拥抱天边的云。

 为了你的梦,

 和你一起抗风抗雨。

 我像骆驼草,

 把身躯深深地扎进风沙里。


 我没有去拥抱天边的云,

 也没有办法展示我的曼妙身姿,

 我的青春和激情,

 都连通着爆心、马兰和北京。

 有一天我们老去,

 我们还会在一起,

 哪怕成为砂砾,

 光荣与梦想,

 留在祖国的戈壁!


 无人区里话“有”“无”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顾冬冬


2017年8月16-19日,在我校党委组织部精心组织下,我校党委书记郑永安、副校长黄志球、纪委书记杭育新带领学校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远赴新疆马兰基地开展理想信念主题学习活动。马兰基地是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核试验及“两弹”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在这里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吹响了建设世界军事和科技强国的号角,也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如今,这个曾经在地图上无法找到、但又让无数中国人倍感骄傲的地方,逐渐撩开她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有机会亲身走进基地,回顾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新时期马兰军民的执着和坚守。

 

从八月江南的草木苍翠到西出阳关的茫茫戈壁,从繁华都市的人声鼎沸到大漠戈壁的人烟稀疏,我们的眼前接连不断地经历着时空情景的变换,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经受着震撼和洗涤。这里没有青山绿水,穷荒绝漠鸟不飞,但马兰的一草一木生长得苍劲有力;这里没有电、没有通讯信号、没有网络,是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但无人区里的官兵将士一直坚守在你看不到也到不了的地方;这里没有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但一批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爆响了震撼世界的天际惊雷。这就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看到他们,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你才懂得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你可以说,在远离繁华都市的茫茫戈壁上,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来到这里的人,却能真切体会到,这里的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有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更有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气魄。  

 

当我们从马兰回到繁华的都市,在舒适的办公室开始新的一个学期的生活和工作时,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回想着戈壁深处无人区的“无”和“有”,对比思考着我们在繁华都市优越环境里的“有”和“无”;如今的我们,有了好工作、好生活、好收成,却似乎少了一些为国献身的精气神、少了一些扎根基层的踏实劲儿、少了一些苦干实干的“拼命三郎”作风。于是,我想撷取几点戈壁深处无人区的“有”,来唤醒和填补我们精神世界中的“无”。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