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3日以来,学校启动了面向全体中层领导人员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题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由集中学习、常态培训、个人自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政治测试、撰写心得等多环节组成。5月24日-25日,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全校200余名中层领导人员分八个小组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大家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同时,结合贯彻落实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交流了思路、举措和方法。6月20日的《南航报》专版刊发报道了分组学习情况,现将文章转载。
满怀信心将本职工作做好
第七组:书记和教学副院长 组长:侍旭
与会人员围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一系列新论述的理解,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形势和工作职责,谈认识、谈思路、谈举措、谈方法。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在十九大精神和校十六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应满怀信心将本职工作做好。结合学校近期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思考如何让国家和学校的思想落地、落实。在讨论中形成了五方面共识:
一、适应新时代变化,提升教育满意度
与会人员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展开讨论,认为要适应社会新的要求,教育要让社会满意、家庭满意、学生满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弓认为,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要细化教学管理服务流程,服务好学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黄彬认为让国家满意的教育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要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让社会满意,找到好的工作让家庭满意。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王萌认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办好继续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做好供给侧改革,提升办学声誉。
二、找准建设目标,创新实现路径
与会人员围绕学校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中心,五路并举”发表看法,表示要准确把握其内涵,找到实现路径。
航空宇航学院党委副书记许静认为,要实现“五路并举”需要树立“三种思维”:一是树立系统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找到实施路径;二是树立学术性思维,苦练内功;三是树立创新性思维,推进队伍创新。外国语学院刘长江认为,要结合学校提出的“五路并举”,以建设精品文科为目标,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薇围绕“五路”可以做什么,给出了具体路径,认为要发挥语言优势、带好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走出去引进来。
三、聚焦人才培养,抓好教风学风
与会人员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学风建设的核心应在第一课堂,学生口应与教学口紧密配合,共同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作用。
学生处处长侍旭认为,学风是初心,也是源头,全校各部门都要体现一种担当,要有一套奖惩分明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以上率下抓学风,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要做到。能源与动力学院张天宏认为,要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抓好学风、教风,从新生入校加强学习习惯养成,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度化建设。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霄认为,应借助学院专业教师、教授、“千人”、院士等共同力量抓学风,建设好学院学习支持辅导中心。航天学院副院长王海涛认为,教学口要与学院副书记共同制定本科生导师制,调动转业教师的积极性。新时期对老师的要求既要上好课,又要做好科研,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为学生生产实习创造条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管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应发挥学院合力育人作用。学风建设要常抓不懈,要与教学口多碰撞新思想。
四、立足学院特色,加强校企协同
与会人员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展讨论,认为应紧密围绕学院、学科实际情况,拓展校内外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
机电学院副院长郭宇认为,要重视新工科计划,强化优势学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制定辅修课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民航飞行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和新认为,应以开放的精神促进改革,围绕民航特色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协同,立足南航辐射行业。民航飞行学院副院长隋东认为,特色发展以服务行业为目标,要面向海外的高校和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涂志宏认为,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注重打造特色、跨学科跨行业、创新研究生培育模式,重视学生实习实践培养,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围绕“双一流”建设推进创新创业产学研建设。
五、坚持以文化人,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最根本的力量,与会人员认为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庞小燕认为,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要传承南航优秀的文化引领学生,用文化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和远大目标,用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尹春苹认为,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将校风、校训、科研、学风等融入文化建设。通过学习研讨,与会人员表示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意识,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立足本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