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基层在行动丨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战“疫”情,课程思政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16浏览次数:2045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在举国上下勠力同心战“疫”之际,外国语学院科学组织、积极筹划,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在学院党委指导下,学院领导、党员、骨干教师齐心协力、勇于创新,营造了学院浓厚的课程思政氛围,实现了教学、育人与战“疫”的深度融合。

疫情爆发后,相关疫情、防护、外事的专业外语词汇、用法等知识集中涌现,老师们主动将其融入外语教学中,取得的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杨微微老师在大四学生“论文写作”课中,取材国内外疫情英文报道,将其运用到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的解析中,使同学掌握论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也了解疫情新闻、关注疫情态势,增强顺利完成论文、按时毕业的信心。日语系窦硕华老师在“基础日语”“高级写作”等课程中,加入疫情相关日语词汇,结合日本的慷慨援助,深入解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精神,鼓励同学应当对中日友谊之花绚烂盛开充满希望。副院长刘长江和姜礼福老师重新设计“民航英语口语”课程内容,在保证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加入疫情对国际通航、旅行、机票预订、退订,民航在运输救急物资、国外支援中的作用等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又贴合实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信慧敏老师在“美国文学”课程中适时地加入“瘟疫小说”,通过文学作品透视西方社会对瘟疫的认知和态度,拓展了教学内容和深度。

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疫情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涌现出大量的外语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学院老师对其进行精心选择,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全面训练,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王晓玲老师的“英语中级听说”课程,在讲解听力材料主题时,融入跨文化交际和比较的内容,以疫情爆发后中西方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探讨了其文化内因,并延伸讲解应对方案、隐私空间在中西方意识范畴中理解的不同。吴婧老师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结合文章主题,促使学生对英美顶级高校在应对因疫情停课、安排线上教学和宿舍搬离等相关措施进行思考,并洞察中西文化和理念的差异,尤其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大局观。

白雪花老师通过“英语泛读”课程,关注了“刻板印象”之下,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曲解,针对国内外在疫情下“戴不戴口罩”的分歧及其隐含的文化差异和误解进行探讨,并对病毒爆发期后世卫组织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迥然不同的态度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王孝存老师在“英语辩论”课程中,参照疫情设计辩题,针对疫情爆发后小区实现封闭管理,居民取快递造成聚集的现象,设置“小区应该出台快递服务倡议”等政策类辩题,引发学生在思辨中思考。黄一畅老师在“英语基础听力”中,融入关于疫情的视频资源,在提高学生听力技巧的同时,加深对西方媒体对疫情认知的理解;程义新老师在“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中,将文化知识同疫情发展结合起来,进行了较好的融合。

学院老师将本次疫情作为开展全民教育和进行反思的契机,在教学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真善美健全人格的追求。外国语学院院长范祥涛在“论文写作”课中,通过分析形势,鼓励同学们勇于担当,增强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在“英语文学”课程中,教师贴疫情设计教学,一方面发掘英语经典诗歌蕴含积极的时代内涵,使同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思考人生、学会感恩,在进行心理建设的同时,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诗歌的创意写作,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深入思考当前疫情局势、致敬“最美逆行者”、提升众志成城精神,从而激发出新的战“疫”力量,并形成新的力量的积聚和传递。日语系钟勇老师在“高级日语”教学中同样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索,将思想塑造融入教学之中,尤其结合疫情爆发,引导学生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真正实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念。


近两年,外国语学院一直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探索了多样的方法和路径,使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教学工作和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使课程思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