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20-09-15浏览次数:1328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勉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发我校师生强烈反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学院教授 赵淳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提出了我国科技工作新坐标——“四个面向”,进一步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尽管已到耄耋之年,在科研的道路上仍将继续前行,仍将带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真正落地,能够真正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希望我们年轻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能够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发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学院教授 郭万林:在西安参加学术活动期间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书记讲话明确了加快科技创新的四个方面的战略意义,强调特别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号召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作为大学教师,我有三点切身体会:一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我们要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是富民强国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最近我国遭遇的科技制约充分说明了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性。我们要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二是“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台铺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主体是人才,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培养青年学者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要稳定支持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让科学家在年富力强时期潜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三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力学是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南航力学一流学科的大力发展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加强建设、显著提升学科的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电学院教授 朱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总书记论述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激励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号召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我作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国家的需求导向放在首位,强调开展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的基础研究,为我们明确了科学研究的战略重点。我和团队同志们从事特种制造技术的研究,始终瞄准航空航天的重大需求,从“卡脖子”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前沿探索、方法创新、工程应用的研究,解决了很多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研制中的制造难题,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将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始终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力争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孙永荣: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航空工业领域,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亟待改变。南航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在飞行器结构、动力、制造、材料、控制、电气、信息等领域协同攻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支撑国家重点型号研制,着力打造一批强国利器。面向“双一流”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南航科研工作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标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基地,构建国际创新港等开放创新格局,构筑战略力量大平台;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好奇心驱动和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的“双轮驱动”模式,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南航力量!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徐正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为我国‘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这和7月底习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一脉相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落实落细。学校一贯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校研究生教育自1962年以来已培养了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今年学校正式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引航计划”,吸引优秀研究生投身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制度建设,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完善研究生预警和分流机制;科学制定学位评价标准,提升学位授予质量;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育人强大合力;持续实施强基铸魂工程,涵养厚植家国情怀,为“两个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高层次人才。


校科协秘书长 刘双丽: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学家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南航科协将持续着力加强一流的高校青年教授学术组织建设,助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交流,促使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南航科协将在航空特色科技创新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助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推动创新。作为一名高校科协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号召和引领高校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支持好我校建设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基地,始终牢记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更好地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贡献科协力量,为引领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军委科技委卓越青年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 谭慧俊: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系统深入,切中了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要害,也解答了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心中一系列疑惑。例如,在当前国外封锁更加严厉、国家重大需求更加迫切的情况下,我们国防类的高校基础研究到底要怎么做?我们要不要把科研的重心向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转移。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也就是基础研究不仅不应该放松,而是要持续加强。总书记还告诉我们,基础研究既要通过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也要通过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来带动,两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谋划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方向指引。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张卓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巨大作用,也更加清醒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肩上应有的责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科技前沿立足于世界,要争取做出国际领先、受国际同行尊重的成果。重大需求首先立足于祖国,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封锁和打压,作为航空电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更加需要瞄准机载电气系统核心部件的“卡脖子”问题,凝练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做起,大胆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朱岱寅: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电子信息领域,近些年来我国已取得众多历史性成就,但是也存在某些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的情况。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在电子信息领域,我们更加应当主动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出发来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国家急需的研究领域,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信息处理方法直到关键元器件研制等方面都有适合大家发挥才能的领域,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张校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备受鼓舞和振奋,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科技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据工信部调研我国132种工业用材料,其中52%依赖进口,32%尚属空白,这都需要我们在学院学科谋划中提前部署,从基础理论研究抓起,挖掘技术背后所需要解决的科学理论,搞清楚源头和底层的东西,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二是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其中的关键词是爱国和创新。在爱国方面,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都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的。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引导,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民航学院(飞行学院)副院长 柯世堂:作为一名南航人、一名民航人,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受益匪浅,备受鼓舞。总书记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民航特色发展始终是我校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全体南航人的期望,更是民航学院全体师生的一项事业。作为一名南航民航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为引领,始终怀揣民航强国建设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民航智慧和力量。


理学院教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阚彩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的科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的科学家精神。总书记的讲话对“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带头践行。物理学作为“固本强基”学科,我们在工作中做好理工融合,凝炼出重要科学问题,牢记总书记“四个面向”的嘱托,结合国家战略和地区行业重大需求,全力做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航天学院副院长、“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 王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科学家座谈会并就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学习讲话精神,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总书记特别指出了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者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高校才能牢牢站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院一直将服务航空航天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与工业部门一流科研团队的深度融合,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航天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把学生对科学真理追求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从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机电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生 郭何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我为能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自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作为一名博士生,我所在的研究方向与国家航空发动机制造事业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刻苦钻研,攻坚克难,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能落下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结合国家的“两机专项”,我们更要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创新与实践,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真正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这份责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博士生 黄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备受鼓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各国的科技竞争越来越强烈。总书记指出,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为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我将积极把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刻苦钻研研究课题,同时结合我校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把所学运用到国防领域,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青年中共党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身的言行品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地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