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在南航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校党委书记 郑永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为我们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战略力量、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学校党委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自信,一是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着力构建高效的科技组织动员体系、以学科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任务,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二是准确把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根本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重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切实肩负“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使命任务;三是牢固树立“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的重要理念,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善于做科技管理改革“减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决定权,真正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单忠德: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深深感受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奋力拼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向科技工作者吹响集结号;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科技工作者吹响冲锋号;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科技工作者吹响出征号。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南航理应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认真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责任,推动高站位办学治校、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标准学科布局、高质量科技供给、高品质校园生态,不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让创新成为自动自发的行动。二是把握创新定位,勇挑科技自立自强重任。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勇气,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持之以恒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凝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勇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在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中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新机制,勇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三是坚守育人本位,勇育科技自立自强英才。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策源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许希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两次出席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就做好我国科技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学习总书记在此次“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了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高度;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校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而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等,既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信任与重托,也让大家创新探索的信心更强了、劲头更足了。大学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点,也是高水平科技供给的主力军,面向新时代,我们要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不断寻求新突破,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黄志球: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吹响了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进,不懈奋斗。总书记的讲话系统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特别是强调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南航正在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瞄准“四个面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高精尖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聚焦重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服务支撑。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宋迎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立意深远、高瞻远瞩,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关怀,是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为建设科技强国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作为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了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南航作为一所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高校,坚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加快“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双一流”建设,实现我校的高质量发展;坚持特色引领,实现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三方面更好地结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从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中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突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姜 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出明确要求,为广大科技工作者鼓足了干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战略支撑。“事以才聚,业以人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践行“爱才,惜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思想。二是要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引育、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瞄准国防重点领域、国防紧缺学科方向,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特别是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全力推进“牧星计划”“领航计划”“长空计划”,为学校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学院教授 赵淳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创新是大有可为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原创性、引领性的前沿科学技术进行攻关,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这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四个“面向”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研的发展方向。我的团队开展超声电机研究已经近30年了,我们一方面围绕超声电机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一方面开展超声电机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高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解决国家在精密驱动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尽管我已经84岁了,但是我和我的团队仍将牢牢把握建设世界超声电机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超声电机应用研究领域奋勇争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电学院教授 朱 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号召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我作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我和团队同志们一直从事制造技术的研究,始终瞄准航空航天的重大需求,从“卡脖子”的制造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揭示机理、创新方法,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装备并开展工程应用研究,解决了很多航空航天核心部件的制造难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学院教授 郭万林: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十分及时,正当世界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回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讲话特别强调了前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我校正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正在筹备启动建设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应当以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力学一流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做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核心学科、做精纳米科技前沿交叉优势学科,将前沿科学研究院规划建设成为汇聚优秀人才高地和基础前沿原始创新基地,显著提升我校的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未来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航空航天科技的引领能力。
近年来,我们在提出水伏效应新概念、推动形成水伏学新领域、开发负热排放绿色能源新技术、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形成了一些积极影响,当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熊 克: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依托我校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加速开启全面迈向现代化和世界一流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承着我校“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始终秉持“立足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需求”的理念,面对国家的新要求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挑战,我们应十二分重视在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与仿生、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结合,提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强化系统集成能力的打造,发现航空航天复杂系统中结构力学与控制的技术科学问题,形成科学知识,提出关键技术,满足未来需求,在面向航空航天的科学、技术、教育、合作伙伴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战略科教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航空航天装备建设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校科协秘书长 刘双丽:作为中国科协十大江苏省代表团唯一的高校科协工作者代表,此次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倍受鼓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关怀,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赢得了会场的阵阵掌声。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相信我们的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要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第三方评价中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工作者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好高校科协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中的作用,把高校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服务和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通过科协组织赋能国际和国家高层次学术资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大力倡导院士专家指导高校青年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勇挑重担,支持他们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顾冬冬: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我国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的新号角,是新的“动员令”、新的“集结号”。我国的科技事业正经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身,我国的全球科技地位正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国际科技强国竞争日益加剧,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特别是在我们所奋斗的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强化"四个面向",以前沿科学的创新、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主攻方向,敢存远志,敢为人先,敢走新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根本出发,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人事处副处长 黄国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指出了三类与我们高校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要点:基础研究要开辟新的认知疆域、科技攻关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目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各学科的师资队伍规划应该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结合各自学科的师资基础,找准各自的特色定位,积极谋篇布局,提出符合发展需要的各学科师资规划方案。习总书记讲话还要求“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推动“破五唯”等评价改革工作,这个指示为“破而后立”究竟立什么提供了恰逢其时的指导。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积极思考和研讨完善我校科研人员业绩评价等改革举措,通过学习总书记讲话,进一步改进我校的人事人才工作、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助力。
航空学院院长 高存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强调“基础研究”。他指出:“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他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航空学院具有力学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勇闯原始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学院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航空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 毛军逵: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也再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一员,我深感温暖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能源与动力学院一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服务国防尖端需求、能源和交通运输重大战略”,为学校航空航天民航的特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无论是国家正在深入实施的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还是面向2060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都为学院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特别是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院全体师生们也将坚定信念、锐意改革、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争做新阶段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新格局最强劲的“发动机”。
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卓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提到高端产业中“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国防科技创新中“歼20正式服役”等,让我们每一位航空科技工作者感到振奋和自豪,备受鼓舞。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从基础研究、科技攻关以及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当前,航空电气化已成为国际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给我们航空电气领域的科研工作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从国家大飞机及国防科技需要出发,凝练“卡脖子”技术的科学问题,潜下心来、集中精力,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发挥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开展瞄准问题的团队科技攻关,并积极融入企业的创新产业链,将创新成果落地落实。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潘时龙: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次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给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让我们年纪轻轻就能参与到新体制雷达、5G/6G、嫦娥、天问、北斗这样的国家重大重点科技工程,有机会基于学校完善的科研平台尽快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总书记说,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国家将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我将带领课题组的师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基于微波光子学交叉学科,开展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国家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奉献力量。
机电学院院长 傅玉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其中提到的先进制造,既是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更是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需求。机电学院将持续巩固以先进制造为主体,工艺与装备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优势特色,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基础科研攻关能力。立足国防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制造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制造技术创新水平。立足“设计是基础、工艺是核心、装备是关键、信息是支撑”的发展思路,加强协同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民航学院教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张洪海: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民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民航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民航是国家战略定位,我国已迈入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但民航技术体系架构及前沿应用广泛源于欧美先进国家,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能力相对不足,“卡脖子”风险较为突出。亟需面向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加强引领性科技攻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在智慧民航运输系统建设、载人载货无人机低空交通运输系统探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关键共性及前沿引领技术突破,在空管、机场、机务、适航及无人机物流等特色方向与新兴领域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民航强国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理学院教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阚彩侠: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肯定了我国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及国防等领域新突破和历史性成就。面对国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并强调科学管理、良好创新环境和稳定的创新团队的重要性。作为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研究工作中,瞄准问题导向,勇于探索。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努力做出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陈金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更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火星探测重大研究任务,让我们倍感荣幸。航天人就是要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更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是人才,航天学院想要在科研创新上有更大的发展,引进高端人才是关键。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助推航天学院跨越式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道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特点,指出“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面临“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等挑战,要瞄准人工智能等九大前沿领域重点布局。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并于三年前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在“人工智能+X”和“X+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但离支撑我校从“一流学科”向“一流大学”建设迈进的殷切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采取引培并举、多管齐下等诸多措施,加大对顶尖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