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丨继续教育学院:以“融”为魂 优势互补谱新篇​​​

——以自考助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2浏览次数:1462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以“融”为魂 优势互补谱新篇

——以自考助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例


我校自考助学项目在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综合改革中,锐意进取,大胆尝试,始终以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确立了校企协同下的 “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项目依托学校资源,凸显学校“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同时对标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化项目的专业设置,开办了以民航、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为基础的自考助学项目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探索,形成了课程融合、证书融合、资源融合、师资融合的“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继续教育学院遵循学校战略发展方针,依托学校“三航”特色办学资源,开设交通运输(民航服务与管理)自考助学专业,实施人才错位培养,与学校的民航特色发展融为一体,是学校民航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补充。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培养近千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


课程融合,互补增效齐并进


学院自考助学项目立足于培养与普本同质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课程一方面进行实用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进行学历课中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真正的弄懂会用理论知识。学历课程和技能课程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能力,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学做结合、学以致用。实践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学历课程中重要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技能课程中设置适当的训练,在“学”的过程中用必要的“做”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如:学历课中的《值机与配载》等较难理解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对应的独立的技能实训课,学时占比40%,《客舱服务》等较重要的专业课在不同的适合的技能课中设置相应的实训内容。


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做学结合、知行合一。构建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组成的技能体系,如图2所示。《形体训练》等基础技能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大量的训练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航空服务技能实训》等专业技能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国外文化》等拓展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表现更突出。在技能课教学中,都融入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如在《航空服务礼仪实训》课中讲解站姿时,不仅讲有几种站姿的身体表现,还介绍不同站姿表达的意境和气质以及适合的场合,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如何然”。

证书融合,通专合一共架桥


贯彻职教20条精神,推进“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我校将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交通运输专业涉及服务类和民航类两个领域,“X”证书包括服务行业的通用类证书和民航领域的行业证书两个类别。通用类证书依照较宽覆盖的原则,包括普通话、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红十字会初级救生员等证书。行业证书依照深浅兼顾的原则,浅层次包括民航专业英语(初级、中级)、新雇乘务员初始训练合格证、民航乘务服务技能实训等证书,深层次包括中国民用航空客舱乘务员合格证、销售代理人(客运(国内、国际)、货运(国内、国际))等证书,如表1所示。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今后发展规划,选择报考证书的类别及层次。


在学历教学计划中规定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即可免考相关学历课程。在技能证书考核中,对学历层次也有要求,如:中国民用航空客舱乘务员合格证的报考条件规定:考生需获得专科以上学历,方可报考。以此搭建学历与技能互通的“立交桥”。


资源融合,协同发展为共赢


我校与民航行业直接相关的学院整体入驻天目湖校区,本专业也紧跟学校步伐,全部调整到天目湖校区,全方位依托学校优势办专业,同时与学校所办专业互相补充,形成民航领域完整的行业链条。


实验室分建共享,互为支撑。两架民航客机入驻天目湖校区,学校建有程序管制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实验室、飞行模拟实验室等;本专业建有航空服务实训室、航空模拟舱、形体房、化妆室等,由此天目湖校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航领域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本专业建设的航空服务实训室服务于学校;本专业组织学生对学校建立的专业实验室学习参观,拓宽知识面和对民航领域的深入了解。



学生互动交流,增进友谊。天目湖校区聚集了民航领域的各类人才,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科技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专业交流。学校的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为江苏省首部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剧目,其中“中年王适存”由本专业李云飞同学饰演;本专业2名学生参与的我校原创舞蹈《天空之子》,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在纪念溧阳撤县设市三十周年活动中,天目湖校区120人,其中本专业65人参加节目演出。


师资融合,双师携手同聚力


本专业师资队伍为“双师型”,一方面是来源于南航的师资;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技能单位的师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特色明显的两支师资队伍互补互融构建了标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培外引,力量雄厚。目前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2人(表2),其中南航12人(继续教育学院专职教师7人,大校兼职教师5人);技能培养单位10人(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学院在原有相近专业中挑选7名优秀专职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民航领域的相关技能证书。主要承担民航专业英语、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是该专业的骨干力量;大校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民航管理信息系统、值机与配载等专业核心课,是该专业的“定海神针”;学院和大校师资共同为高水平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技能单位的专兼职教师均来自各航空公司退役的乘务长和培训专员,主要承担航空服务技能实训、客舱播音基础、急救实训等技能课程,将真实的工作情景带入到实训教学中。



制度保障,合二为一。学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集体备课”、“技能单位教学管理”等相应制度,要求技能单位教师加入到教学各环节中,将两支队伍“化学”融合为一支队伍。技能单位教师进入到本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规范、专业建设的研讨和实施,使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整体发展和要求;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增强理论基础,鼓励其参与学历课程教学;教学管理中将技能单位授课质量纳入教学督导范畴,保证两支队伍同等的教学质量。两支队伍的融合,在共同指导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开花结果。大赛通过民航知识与英语、民航服务技能、民航服务形象与礼仪、团体展示四部分考核,展现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能本领。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还被东航、海航、吉祥航空等用人单位纳入人才储备库。



示范引领,惠及校外教学点


在“四融合”的培养体系引领下,由交通运输专业的“点”,到校外教学点的“面”,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辐射效应。


深化专、本技能证书的融合。以教学点所在学校的定位为基础,在专科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补充我校本科部分技能证书,使专、本科技能证书相互衔接、有机融合。


深化教学点校本师资培养。一方面,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升校外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学院始终坚持集体备课制,把本校教师的教研成果与专科学校教师共享,指导专科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鼓励专科学校教师参与到我院的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等活动中,融入本院教师管理,双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院着力将构建“四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自学考试的助学、专接本、二学历等多个项目中,全力助力学生的学历和技能提升,让知识与能力相融合,使学生成为一名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