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丨航天学院:聚焦方向 争创一流 为学校航天特色发展增光添彩

发布时间:2021-06-17浏览次数:1496发布者:赵燕喃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聚焦方向 争创一流 为学校航天特色发展增光添彩


回眸“十三五”,航天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聚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五载砥砺拼搏,几多春华秋实,十三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绩。



一、全面加强党建思政,引领学院发展方向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建水平。坚决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院的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院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作用得到发挥。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顺利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提出了“三步走”发展规划和“六项工程”,指明了学院发展方向。成立了学生党总支和火星探测器信标项目临时党支部,信标团队获评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学院党委制定了各系党支部工作清单、指标体系,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在岗聘中设立教学科研岗(管理型),聘任基层领导干部,保障他们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开启“党建+”全面合作,通过与航天院所的 “党建+教学”、“党建+科研”、 “党建+设备共享”等合作,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与成效。



传承红色爱国基因,追逐蓝色航天梦想。实施名师思想引领,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向“人民科学家”、我院院长叶培建院士学习的要求,叶培建院士、孙泽洲总师等做客学校“爱国奋斗南航担当”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校友思政公开课,邀请戚发轫院士、常进院士、孙泽洲总师等20余位航天领域专家开展航天精神主题讲座。做好教师课程思政,申报成功首批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参与承办全国“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建设会,叶培建院长领衔主讲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航天工程概论》。打造思政工作品牌,学院 “一分钟”思政工作室推出弘扬正能量的微视频作品200余部,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8项、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等省部级荣誉20余项、出版视频集锦2部。通过思政教育,航天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近两年学院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国防单位就业率超过73%。



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学院党委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四个层面开展学院文化建设,并将上述内容有机耦合,共同组成学院的文化系统,努力营造学院蓬勃向上、和谐进取的发展氛围。经过广泛征集讨论,确立学院愿景为“求真善美、立天地人”。编写完成15万字的《航天学院教师手册》,力争做到“一张图读懂航天学院”,起到学院工作“一本通”的作用。组织编撰《航天学院十年志》,全面回顾了10年来的办学历程。以搬迁进驻新办公大楼为契机,以“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能树人”为目标建设楼宇文化,建设了囊括学院各个研究方向的浮雕墙,从国家、学校和学院三个层面对学生寄语的文化墙,航天人投身航天事业的航天精神墙,展现学院和各系面貌的风采墙等,学院文化环境全面得到提升。



二、立足行业人才需求,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强基重实,建设特色课程体系。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实践”的方针,对航空航天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飞行器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实施“光-机-电-算”一体化培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不断探索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实践教学课堂和虚拟仿真实验课堂。


工程牵引,积极开展实践育人。依托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与航天508所合作建立了“探秘深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并获批为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首批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联合设立半实体班级“太空应用菁英班”,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联合培养,并以菁英班为主要载体,在空间应用中心设立“课程思政教育基地”,以践行立德树人,实现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价值观引领的有效结合。



实施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公开课2门,其中《航天、人文与艺术》入选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1门、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获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教材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成功举办江苏省研究生暑期学校2期。



搭建平台,建立科创育人体系。打造集“科创基地、技术指导、科创项目、赛事推介、服务管理”五位一体的科创育人体系,建成“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微小卫星创新工场”等科创平台,开展“我的航天梦”创意设计大赛、“天巡杯”创新实践竞赛、“启点·科创训练营”等科创活动,获“创青春”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银奖、铜奖各1项,涌现出以火箭少年刘上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航天科创人才。



推进国合,不断实施开放办学。与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持续开展“2+2”联合培养,截至2020年,我校共有137名本科毕业生获得两校双学士学位,其中71名毕业生已获得南航硕士学位(另47人硕士在读),有40人进入学校认定的国防系统就业,有10人在南航继续读博。2020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促进与俄乌白国家合作培养项目”支持。此外,我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航天大学、阿穆尔州立大学等航空航天特色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联合实验室、学术沙龙以及研究生交流等方式,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  

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校企合作提增学科实力


瞄准航天重大工程,不断深入航天主战场。学院始终以国家重大项目、重大战略为牵引,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学院先后参与了“天宫”实验舱、“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等国家航天领域重点型号任务。特别在叶院士的带领下,学院深度参与了火星探测任务,作为国内唯一由高校独立承担的单机载荷的研制单位,成功研制了探测器应急信标装置,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了南航智慧。


火星探测器应急信标试验队出征仪式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凝炼学科方向。在叶院士带领下,学院与航天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与合作。2018年学院与航天五院五〇八所成立联合实验室,之后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方向,成立了“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重点实验室”并获批为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实验室;学院还先后获批了“空间光电探测与感知”和“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两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获批,使学院学科科研工作开展有了更好的抓手,重点建设方向也更加明确。


“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多方式引聘航天总师,提升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学院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引进航天业界领军人才增强学科队伍力量。2018年5月,叶培建院士受聘担任学院院长,在叶院士的带领下,学院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学院还先后聘请了14名航天总师专家担任学院兼职博导,对学院在高水平师资方面的缺口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航天专家们的加盟,使学院近距离的了解国家航天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更加贴近国家航天事业的需求。



四、实施综合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优化学院内设机构,明确学院发展主线。十三五初期,学院已经初具规模,但也存在学科方向多、不够凝炼的问题,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经过广泛讨论、征求意见,学院于2018年底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原六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为三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方向更加凝聚,支撑学科从“十二五”期间的六个学科调整为支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牵头建设光学工程两个学科。


学院召开机构改革推进会


明确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建章立制规范教学活动。叶院士到岗后,明确提出学院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之后,学院班子迅速统一思想,坚持将教学作为学院头等工作进行推进。为规范教学活动开展,学院先后制定了《航天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航天学院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及管理办法》、《航天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关于落实教授、副教授及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上课要求的管理办法》、《哈航中乌班班主任工作条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乌班培养工作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制度中围绕教学评价不断创新,充分调动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


叶培建院士带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教育教学研讨会


初步建立教师全面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干事创业热情。综合改革中,人事改革是突破口。随着学校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自主权也越来越多。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学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航天学院2020-2022年度岗位聘任实施方案》、《航天学院年度绩效考核分配方案》、《航天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奖励办法》、《航天学院系(中心)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了《航天学院集体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评价体系。同时,随着制度的运行,学院也高度重视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学院制度改革征求教师意见


改革传统资源配给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发展空间是影响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学院体量不断攀升,传统的公用房分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合学院发展的需求。学院多次听取了教师们的意见,并走访调研了校内外的多个单位,2019年向学校申请开展公用房调配管理试点。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航天学院公用房调配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自此公用房资源实现了动态调整,并与实验室建设水平、科研产出等因素挂钩。对于收取的调节费,学院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将之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文化建设,学院的公用房面貌获得了全面提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建设航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为学校航天特色发展增光添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更是全体航天学院师生的共同愿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共同开创航天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