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我校88级校友孙泽洲总师出席中宣部“央企楷模 责任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

发布时间:2021-06-22浏览次数:1318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6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央企楷模 责任担当”中央企业党员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及其他央企的三位党员代表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联播》播报中宣部举行“央企楷模 责任担当”中外记者见面会消息


“回顾29年的职业生涯,我把满腔热血倾情注入到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中来。”

 

“我和我的团队将用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航天器飞得更远、飞得更稳,为国家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以及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见面会上,孙泽洲分享了他在航天战线上拼搏进取、岗位建功的工作经历和体会。作为基层党员,孙泽洲“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为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新时代央企人的奋斗赞歌。



Q1

孙泽洲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孙泽洲,来自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是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我是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航天人。


随着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在航天前辈的培养和帮助下,我一步一步地成长。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幸运,参加到我们国家的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工作中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应该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树立了中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们国家对于地外天体的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更是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的航天器。“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应该说迈出了我们国家行星探测的很重要的一步。


回顾自己29年的职业生涯,可以说自己将满腔热血倾情注入到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中来,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接续奋斗,成就梦想。同时在重大工程的工程实践中,也对自己是一种历练和成长。


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向星辰大海进发,用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航天器可以飞得更远、飞得更稳,为我们国家的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以及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


Q2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分子,请问您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


孙泽洲:作为一名航天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时刻牢记党员的身份,同时也始终坚持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


结合自己的岗位,我觉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担当的精神。我们对于自己岗位的责任、事业发展的责任,以及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赋予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都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航天人应该承担起来的。


应该说,我所从事的行业是深空探测领域的一项工作,对深空探测来讲,我们每次任务探测的目标可能有不同,有月球、有火星,乃至于有其他天体。我们探测的形式也有不同,有环绕、着陆、巡视,甚至有采样返回,我们每次的任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针对这样新的问题,比如从月球到火星,我们需要面临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距离的跨越,还要面临火星稀薄的大气、新的环境等等,包括未来我们要从火星到木星,可能还要面临着木星弱光照、强辐射等等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面临一个新目标的时候,在做方案设计、技术路线确定的时候,可能会面临选择,我们是保守的绕开问题走,还是说用技术直面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这在我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当遇到这种选择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党员,刚才提到了这种责任担当的精神,会促使我不顾及个人的得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们在有限的机会中让我们的事业和技术能够更好地发展。


当然,创新也有创新的风险,创新同样还要面临着技术攻关所面临的艰辛。但是对我们来讲,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我们更关注的是能够利用有限的机会,不仅保证任务成功,同时通过任务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因为技术创新的发展也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


Q3

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孙泽洲:注重细节,严慎细实,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对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我所从事的行业和自己的岗位,我觉得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因为对于航天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靠钱是买不来的,虽然我们探测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我们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但是针对于在航天中具体的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所以,我们在火星探测过程中,不仅仅是实现了目标,其实在实现目标之后,我们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推动发展。像我们这次火星探测进入方案实际上是有中国自己的智慧在里头,基于“配平翼”的方式,用很小的代价,实现了弹道—升力式进入。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它是一个基于主动悬架的移动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在火星上不确定的地形地貌,以及一些极端条件下的移动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还是要靠自己的创新来推动、往前发展的。


第二是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航天是高风险的一个事业,因为很多地方不具备在轨的维修性。虽然我们在系统设计上做了很多冗余,做了很多考虑,但是一定还会有一些单点的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任务的失败。可能一个垫片、一项工艺的参数,都会导致系统的故障,甚至对任务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包括飞行过程中,我们一个参数的正负号,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出现纰漏,也会出现问题。所以除了技术大胆创新之外,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注重细节,严慎细实,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


我们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结果,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方案,或者已经形成的产品也好、已经有的试验结果也好,还要更多地挖掘它、改进它,使它能够提高,使我们在相同的努力下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


还是说回到火星探测,其实在飞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参数,到最后保证了我们的进入过程非常顺利。大家说火星探测很难,但我们这次执行任务又很顺利,我们一次达到了当今对于火星探测的最高水平。是不是火星没有那么难?不是的,火星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为什么顺利?顺利就在于我们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工作标准的卓越追求。


Q4

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变化,孙泽洲有哪些切身的感受?


孙泽洲:我们当年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五年、十年,可能再稍长一点,十五年,就把当时认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变为现实。


对于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内涵很丰富,我个人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就是能够自己立足自己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去努力工作,去奋斗,能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者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影响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就是我认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体现吧。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国家赢得荣誉,给事业的发展注入力量。


中国航天走过了65个年头了,应该说中国航天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开拓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几代航天人接续努力,使中国航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我也非常幸运,能够作为航天的一分子,我的整个工作经历正处于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


讲一个数字,我们研究院所研制的航天器第一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42年的时间,第二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6年的时间,第三个一百颗航天器用了3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和发展规模。


从我个人体验来讲,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九十年代初,其实我们一年能够发射的或者在研的航天器,大概也就是个位数,而到现在我们一年发射的航天器有几十个,在研的更多。


再有,从航天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我所从事的是月球和深空探测,其实不仅我们的领域有个大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大概20年的时间,我们在月球和火星探测上,七次任务都非常圆满,我们用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走过了之前航天人几十年走过的路程。


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像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通信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还有大家也非常关注的中国空间站已经开始进入建造阶段,我们的核心舱、我们的货运飞船,还有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了三名航天员进入了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还有气象卫星、减灾卫星等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好,不仅是数量上,其实从科技水平的发展来讲也是世界先进,甚至有些方面是世界领先的地位。


再讲一个我的感受,1996年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听到一个航天前辈讲月球探测的一个设想,当时我觉得真的很遥远,不仅月球离我们很遥远,我觉得这件事情想做成困难也很多,什么时候实现真的也很遥远。但是自己有幸2001年进入嫦娥这个队伍,2004年正式立项,自己很骄傲,也很自豪参与到嫦娥一号的研制,2007年实现了月球的环绕探测。


也就是说,我们当年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五年、十年,可能再稍长一点,十五年,就把当时认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个人的一个感受,中国航天事业这65年的发展成就真的是很大。


个人对于未来的发展,其实我觉得,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党和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会加快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也会加快推进对于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发展的步伐。对于我所从事的领域,后续我们还会对小天体也就是太阳系内的小行星等进行探测,我们还会实施火星采样返回。


目前,人类的航天器还没有实现对火星的采样返回,我也特别期待我们亲手打造的航天器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再有,我们还要对木星以及太阳系边界进行探测,其实这些任务,现在看来也不是很遥远的,可能在未来的五年、未来的十年,大家能够听到我们任务成功的消息,应该说对于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其实我们要探索的内容还很多,太阳系很大,宇宙更加广阔。但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其实是全人类的事情,我们做的工作,应该说是服务于人类对于太空的和平利用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和努力,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Q5

如何克服和解决压力带来的难题?孙泽洲:努力工作就是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


嫦娥三号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进行着陆探测,相比其他的航天器来讲,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嫦娥四号又是第一次在月球的背面进行着陆和巡视探测。当然“天问一号”对于我们来讲是行星探测第一步,是对我们并不熟悉的火星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


在这三个型号研制过程中,我和团队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有很多新的认知,需要我们在地面通过设计,通过反复迭代,通过试验,可能试验并不顺利,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地面失利或者挫折,使我们掌握到它真正的本质和正确的科学认知。要说这个过程中这种压力,我觉得应该说在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同时也正因为有这种压力,才能更好地鞭策自己或者激励自己向前前行。


就拿这次的火星探测任务来讲,我们要到火星上着陆,其实火星大气数据、地形数据我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掌握。由于火星这样一个新的条件,其实我们虽然在地球上有反复着陆,在月球上也着陆过,但是要在火星上着陆巡视,又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关注没有,天问一号的气动外形,包括伞,其实跟我们地球载入的航天器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以前成熟的气动外形和伞可能都不能使用了。


再有是设施,我们地面大量设施主要是服务于在轨道运行的航天器,基本上是高真空的状态。而我们模拟在火星上的环境,还要模拟低气压的状态,成份还要用二氧化碳。所以针对这样的试验设施,我们一开始也不具备条件。


针对这些困难、压力和问题怎么办呢?没有继承的就搞新的。面对新的问题,没有数据,我们就自己去调研,或者通过我们自己的手段去获得。包括这次“天问一号”在环火轨道等了很长时间,大家可能也很着急,说同期去的“毅力号”都已经着陆了,为什么我们还在环绕等待?当然有轨道设计等等约束之外,其实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环火轨道上用自己的相机来获得着陆区高分辨率的影像,以及像沙尘天气的预探测,也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办法、用我们自己的手段,来完善对新环境的认知。


试验设备,不仅在室内进行一些真空罐改造等等,我们还建立了很多室外场,包括在野外,模拟车的移动,包括伞的高空开伞试验,还有着陆过程的悬停避障试验等等。其实压力是存在的,但是怎么去缓解压力,其实只要努力地去工作,把一个一个拦路虎或者不放心的地方,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我们自己的数据,获得正确认知,这样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包括我们在整个这次“天问一号”飞行过程中,其实很长的时间,我们整个团队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我们除了日常对“天问”的监测、控制之外,还对任务后续的程序做预案等等,还在做不断的迭代、不断的细致分析,甚至对一些不放心的地方,我们还开展了一些补充试验,把薄弱的环节进一步识别。


我觉得,缓解压力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直面压力。努力工作就是最好的缓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