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蓄势赋能、聚力实施、学院综合改革见实效
自动化学院以创建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自动化学院为目标,在强化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同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快速发展;学院一直以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着力瞄准国家高精尖领域,努力建设自动化领域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带动学院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全方位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学科研硕果累累,优秀人才辈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世界一流自动化学院稳步迈进。2021年是“双一流”建设和新一轮学科评估的“大考”之年,也是“十四五”建设的布局之年,在学校党委统一部署下,自动化学院对“十三五”以来的学院发展成就和典型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凝心聚力,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快速发展
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准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完善治理体系,践行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学院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学院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强化领导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抓牢抓严分管领域内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契机,开展系列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性锻炼,多次组织学院骨干教师赴红色基地开展学习,确保培训实效;全面实施“领航工程”,深化其内涵,深挖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家长、企业校友力量,多方助力人才培养,实施“启航、领航、续航、护航、远航”五大工程,逐渐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自2016年起,针对本科和研究生新生百分百覆盖开展“领航工程”,教工党支部对接学生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和骨干教师对接一个学生宿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责任感和南航人的使命担当意识,实施的“领航工程”获2018年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积极开展各地实践学习活动
五航工程之领航工程——与学生面对面
学院着力在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学院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凝练确定“严谨务实 求真 创新”学院院风,“格物致知 进德修业”为学院院训,明确“创建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自动化学院”为发展愿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学院形象标识体系。2020年9月,学院完成一期环境改造工程,“传承创新、特色鲜明、和谐雅致”的学院文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学院文化建设外树形象,内聚人心,切实增强了师生员工对学院精神、理念、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院展现新风貌
多措并举,高水平学科建设助推学院再上新台阶
作为全校最早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单位之一,学院始终牢牢抓住“学科建设”的牛鼻子,多措并举,“十三五”期间先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与平台建设、学院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学院目前拥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十三五”期间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4个专业相继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序列。
学院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其中导航、制导与控制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个二级博士授予学科为全国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学科也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和我校“高峰学科”。“十三五”期间新增加2个工程博士授权点类别(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十三五”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并列入我校“高峰学科”。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个高峰学科多个学科建设方向在学校建设评估中获得优良并获得追加经费,并顺利完成5个学科的学科评估材料的组织和申报。
“十三五”期间学院新增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先进飞行器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多电飞机电气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高速载运设施无损检测和监控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使学院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达到8个,其中“航空航天电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物联网与控制技术”江苏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十三五”期间进行评估,结果均为优秀。2019年牵头申报获批“民航运输安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瞄准世界一流自动化学院建设需求,“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2名,续签2名,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万人领军人才入选者1名,优青5名,青年拔尖2名,青年长江1名,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余人次,打造了一支具有卓越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学院总共有教职工248人,其中专任教师199人,教授、副教授154人,其中包括IEEE Fellow 2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等领军人才。拥有自动控制系列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科研团队。
“十三五”期间通过创新科研改革,科研成果绩效斐然。学院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03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5项。在国防基础研究方面,2020年主持获得2项173重点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主持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十三五期间部分获奖
玉琢成器,高素质人才培养凝聚学院青春力量
学院始终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人才和学术产出质量高。“十三五”期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新增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一流线下课程,1门国家线上一流课程,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000多人,“十三五”期间学院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各类学科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共获得120多项奖励,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次、一等奖1次,“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金奖1项,中国互联网+金奖1项。先后获省或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7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3篇;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资源,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省三好学生等一批先进学生代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学生竞赛屡次夺冠
学院还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陆续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或留学人员60余人次,大部分留学人员已学成回国,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学院主办过多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并且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多次举办高层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整合优化,高精尖教学科研团队助力学院跨越前进
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以教学科研团队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经由学院四届五次教代会集体讨论并审议通过,学院正式出台《自动化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着力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优势互补,主动谋划和申报大项目并产生大成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为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上逐步形成“有力度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有组织的集体统一行动”,鼓励师生员工抓住新形势下新机遇,稳扎稳打迈好步,敢闯敢拼向前冲,为谋求学院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拓展空间、奠定基础。“十三五”期间已经批准建设了6个教学科研团队,涵盖了4个主要学科,经过2020年度的建设工作,团队在大项目、大成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相继获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73计划重点项目2项、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等一大批标志性和显示性成果。
综合改革出台相关文件,拓展跨越式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资源调配,凝心聚力,加速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取得新突破。学院将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开展与自动化学院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学科建设和制度建设,勇于竞争、开拓进取,推动学院在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稳步朝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自动化学院迈进。自动化学院将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和努力下,秉承学校优良传统,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校训,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