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奋力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决胜之年。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全方位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工作经验,在建党百年之际立体展示南航成就、响亮回应南航担当,学校新闻网特开辟“礼赞百年路 砥砺‘十三五’”专栏,刊载各单位在“十三五”期间的作为和成绩,展现全校师生奋发有为、砥砺奋进、志在超越的情怀与担当。
凝心聚力 强化特色 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民航学院
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校党委将“加快民航特色发展”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十三五”期间,作为学校民航特色的主要承载学院,学院始终贯穿“民航特色”这条主线,勇担重任,积极谋划发展。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民航特色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化部局共建内涵,民航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自工信部和民航局签署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来,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院积极落实协议内容,部局共建教学实验平台项目一期建设经费(4450万元)顺利实施,部局共建二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成功引进主流民用飞机B737-500用于民航专业实验教学;土木工程系整建制划入学院、飞行独立建院、部分学生入驻天目湖校区,新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学校成立民航特色发展战略委员会,加速推进校内学科专业融通,全校办民航的氛围更加深厚,聘请原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为名誉院长,深入推进与行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学院完成教学实验大楼规划、搬迁,新环境展现民航新气象,凝聚民航文化新内涵。
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学院发展凝聚力。五年来,学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学校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政治功能,加强学院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促发展。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特色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内教育形式,拓宽教育载体,获学校最佳党内主题教育活动3项。提质增效思政工作,助力师生成长。构建了全方位、系统性、精准化的学生学习、生活、心理支持体系,通过开展院内“七一”表彰、优秀班主任、教学优秀奖活动,营造优良师德师风教学学风氛围。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有效处理“学术研究无禁区与理论宣传有纪律”之间的关系,守好“责任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方向保证。在全体师生的齐心努力下,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质量完成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在疫情的影响下,保持科研到款取得了新突破。1名教师获评“江苏省名师”,8名教师获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2名教师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 1名教师获评南航首届“巾帼十杰”。
集成校内外资源,学科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在取得第四轮学科评估较好成绩的基础上,学院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十三五”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验收检查工作,获批工信部“航空器适航技术”国防特色学科,组织完成“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南航大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第副召集人,组织承办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第二次会议,提升了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学科声誉和影响力。
围绕国家交通强国、四强空管、四型机场、智慧民航、国产民机等重大需求,学院开展民航战略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形成了多个特色科研方向,科研总量和科研产出持续增长。
五年间,学院共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其中主持申报并获批的平台2个),获批国家自然基金69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1项、民航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1项;获批工信部MJ专项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6项;举办民机航空适航技术国际学术论坛,国内外20余家科研院所、100多名中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会,广泛扩大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在“部局共建”续签协议和全校办民航学科专业的战略框架下,学院作为学校“民航特色”的主要建设载体和单位,在促进学校实现“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为民航行业贡献重要技术支撑、引领民航行业技术发展方面开创新举措,成立民航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优势和学科专业群优势,并实地考察“六合创新港”洽谈落地对接项目,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构建民航特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民航强国战略,学院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全面实施 “本科生英才培育计划”和“研究生质量工程”。注重专业学科内涵建设,打造高水平民航特色课程群,构建基于国际民航标准的高水平民航实验实训体系,形成以多主体协同育人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行业示范影响力。
交通运输、土木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入选首批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获批工信部与民航局共建一流教学实践平台建设项目,成功引入主流B737民用飞机用于民航专业实验教学。
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149 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上获奖 120 余项。
坚持引培并举,师资队伍建设强力推进。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和行业服务能力。制定和完善了《民航学院绩效考核办法》、《民航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民航学院关于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的实施细则》等制度。打造院士引领的“民用航空讲坛”等特色学术活动,五年间,引进专任教师20名,晋升高级职称13名。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人数达98%,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人数超过50%。新增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4人,民航局科技创新拔尖人才4人,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科研创新团队5个,省双创博士5人。美国工程院院士Odoni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士 Washington教授、中国工程院范维澄院士等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加盟学院。
纵深推进,开拓国际化合作办学格局。学院聚焦民航全球化战略,致力于优化合作战略布局,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国际合作。获批教育部“民航运输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10余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和联合实验室。引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等6名国际高水平民航专家,举办国际合作活动37场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交通运输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增强行业服务能力。积极发挥高校科教创新优势,聚焦国家和民航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服务国家民航强国战略。高质量完成中央空管委办公室委派的各项工作,出色完成国家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成效评估、国家空管“十四五”发展规划预研任务;牵头编制全国民航空管行业发展规划,引领我国空管高质量发展和科学建设;突破世界级机场群空地联合运行技术难题,保障北京大兴机场顺利开航;突破国产民机研制、试飞和运维关键技术壁垒,解决民机发展卡脖子问题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突破严酷环境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设计核心技术,保障机场等重要交通工程安全;研发国际最高等级 D 级的飞行模拟机,实现重大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开拓创新各类人员的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主要围绕民航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行业资质类培训和其他专项培训等开展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已累计为行业系统内培训在职研究生、博士生800余人,其他各类培训共计近5000余人次。
今后五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实施的阶段,是学校朝着“双一流”大学迈进志在超越的五年。也是民航学院解放思想、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的五年。学院将对标对标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和进程,坚持立足民航、服务民航,着力实施“一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和行业发展需求,助力民航强国建设,助推南航民航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