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媒体同期声丨《光明日报》专题报道我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发布时间:2021-12-22浏览次数:282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12月20日,《光明日报》光明视野版面开展系列深度调查内容,推出专题报道《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如何选得对、留得住、教得好》,对基础研究人才的选育、考核、激励、成果产出与转化持续展开深度探讨,就相关问题对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进行深度采访,现转发文章如下:



跨学科培养,以复合型创新人才为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大四学生鲍禹桥今年已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认知:“本科期间的学习以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专业知识为主,到了研究生阶段,必须把视野打开,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才能完成整个集成电路的设计。”


进入研究生阶段,鲍禹桥将有更多选择。为了更好地培养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13年开始在全校5个重点学科开展跨学科协同培养,参与协同培养的学生除了主学科外,还可选择一个副学科,主导师与副导师一起指导学生。


从2021年开始,学校把协同培养的范围放开至全校所有学科。今年,共有96名研究生参与跨学科协同培养项目。


“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最容易产生科技成果的途径。我们正在有意识地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结构,集成创新能力,大工程观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走上了国家重点领域岗位,有的继续在高校培养跨学科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祥明说。


2020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一步推动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航计划”。学校从低年级博士生中选拔有志于深耕行业的学生,通过设置“跨学科、跨行业导师团队联合指导”“跨学科创新基金项目”等手段,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更多资源。


民航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生郭家琛是引航计划的受益者。他和3个不同院系的同学自由组队,正在完成“航空发动机燃烧与流场关键问题及其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项目。其中,郭家琛关注发动机排除故障的传感器研究,其他3位同学分别关注发动机的燃烧、流场和评估。


入学之初,郭家琛就有了跨学科摄取知识的考虑。参加引航计划,和其他院系同学组队研究,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互补,4个人的研究点位都能得到清晰有效的“挂钩”和落实。


更让郭家琛高兴的是,通过跨学科项目的锻炼,他找到了好几个值得长期研究的创新研究点位。“我毕业后想继续做研究,找到这些点位对未来的科研非常有意义。”


郑祥明表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逐步构建“标准牵引、制度保障、多重监督”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研究生培养阶段性分流机制,为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2/20/nw.D110000gmrb_20211220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