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媒体同期声丨《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发布时间:2022-01-11浏览次数:296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2022年1月10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聚焦我校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报道,以《“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纪事》《校园“直通车” 服务“零距离”》《打造流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三篇文章整版专题报道南航党史学习教育迅速掀起热潮、不断推向深入,开展了系列重点突出、亮点频出的特色活动,将红色基因镌刻在蓝色梦想的新征程中,成为南航党史学习教育的闪亮名片。据了解,这也是《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现转发全文如下:



“负重奋进,航空报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纪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中央宣讲团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南航干部师生通过集体研讨、宣讲报告会、专题思政课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之中,拥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始终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已经成为南航特有的办学精神。


2021年12月24日,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深化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将学习党的百年奋进历程、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持续推向深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振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1、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创新组织校地联学、深入实地实景学、举办党课赛课竞赛、比晒学习笔记……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南航上下不断探索创新形式、扩大学习教育辐射面,形成了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的生动局面。


“让青春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绚丽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1年12月21日,校党委书记郑永安为天目湖校区师生讲授专题思政公开课。2021年11月29日,校长单忠德为师生讲授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南航党委形成共识:“党史学习教育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和重点群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带头为学生讲授党课、思政课,引导师生争做时代新人的践行者、国之重器的创造者、新风正气的弘扬者。


校院两级中心组专题学习、校领导班子专题读书班、赴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实地实景学习、中层领导人员“学党史强党性”“党史学习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南航,一系列活动陆续开展。


学得好不好、学得怎么样?除了传统的组织党员参加测试答题外,组织党务工作者竞相出题,成为南航检验党员学习成效的新风尚。“出题将会是‘新常态’,从我们组织部的同志开始,人人都要出题。”在南航智慧门户的“党史学习测验”平台上,党委组织部部长李遥带头试出了一把《廉洁过节及加强“一把手”监督》测试题。“以‘出’促学确实比以‘测’促学效果还要好,出一道题要反复琢磨好几遍。”组织员们感受到了出题的促学力量。学校全年编发11套测试题,约3.9万人次参与自测,答题次数超过16万人次。


2、多措并举筑牢思政育人阵地


“你们选择南航,就是选择了在航空航天民航强国征程中接力奋斗、奉献祖国。”2021年10月14日,南航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单忠德院士从祖国航空事业的历史与南航建校背景讲起,分享了老一辈航空工程技术人才投身新中国航空教育事业的奋斗事迹,并勉励同学们永葆爱国爱民之心,接力爱国薪火。


校长字字铿锵的号召,引发学生自觉起立回应:“请党放心,时代青年志在远方,强国有我,南航学子不负众望!”这样的“大课堂”既是南航思政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也是南航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示范课。


南航党委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计划”,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内容、进教学过程、进队伍建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党史,我们新建了‘四史’思政课程。”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说。


近年来,南航持续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以思政课为“圆心”,由新生研讨课、学科拓展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多种课程组成的思政课体系。学校课程思政“菜谱”持续上新,2021年9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出了25节线上思政公开课,学生好评如潮。


“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思政公开课,是南航精心打造的“校友讲思政”品牌。党史学习教育期间,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童旭东,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C919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等,为师生们讲述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别人追星,我们追校友!”成了南航师生最热门的话题。


南航辅导员则开展形式创新,纷纷变身“教育主播”,将史料、情景、实物、人物等教育元素熔为一炉,录制23期“党旗下的南航奋斗史”,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将红色基因和蓝色梦想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


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史馆、航空航天馆等文化场馆育人功能,用好“场馆课堂”;定期开展“军工记忆”专项实践,开拓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行走课堂”;创作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在校内外巡演,打造“流动的思政课堂”,深受师生追捧。


3、学校高质量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南航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持续深化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相结合。


学校与溧阳市人民政府签署“十四五”深化合作办学协议,推动双方共建天目湖校区、合作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努力建成民航/通航特色发展示范区、新兴交叉学科先试区、服务国家战略先行区,为服务支撑江苏“两争一前列”光荣使命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深入推进国际创新港建设,探索形成国际创新港建设的新模式新样板,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打造高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层次产业孵化的协同集群。


南航以实际行动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12月19日,主办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打造长江经济带科教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更好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只有将党史学习教育始终贯穿办学治校的长期实践中,才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郑永安表示,南航党委将带领全体师生在学习党史中砥砺初心,在奋进新征程中拼搏奋斗,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侯美丽 方 正)


校园“直通车” 服务“零距离”

【长镜头】 

“老师您好,经现场勘探后,拟在充电桩旁边安装一个低亮度的庭院灯,既能有一定亮度,保障夜间充电能看清地面,同时也不影响到一楼住户的睡眠。”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职能部门在24小时内给予老师的答复,也是南航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何切实落实老师提出的建议?如何将“我为教师办实事”办得更深入更扎实?在一次“我为教师办实事”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等与会校领导和老师们碰撞出了一个共识——开通24小时意见交流沟通平台,让老师们的困惑与难题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回应和解决。


“意见直通车”分为“点赞”“提意见”“咨询”“投诉”四大模块,旨在倾听教师心声、采纳教师建议。平台打通了教师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南航35个部门全面入驻,致力于解决教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受到广泛好评。


“希望食堂的菜能淡一点”“建议拆除明故宫校区西门减速带”“如何查询差旅费报销回执”“体检报告是否有电子版”“建议天目湖校区牧星楼各教师讲堂增加移动升降转椅”“实验室产生的废料光纤有安全隐患,提议增设专用垃圾桶”……自2021年9月上线至今,“意见直通车”平台累计收到来自教师咨询与建议355条,咨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人事服务等方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晖介绍道,平台实行48小时限时办结制,实行全程督办制;实行部门联席制,坚持“你的事情,大家一起办”的理念,以“小端口”实现“大协同”。


认真阅读完平台运行1个月的总结报告,郑永安写下了一段话:“通过这一平台有效解决了机关、部门与师生的沟通,解决了广大师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的咨询很快得到受理,问题已圆满解决,点赞!”“太感谢图书馆老师了,这么晚咨询还能及时回复,问题解决也很快,点赞!”谈及“意见直通车”,教师们纷纷点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让教职工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所带来的变化和实效。“意见直通车”的顺利开通与平稳运行,无疑是学校落实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写照。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傅成成 唐宏伟)


打造流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讲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许 静

【奋斗足迹】

“把这一辈子交给直升机,你后悔吗?”“怎么会后悔呢?我相信,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中国人的‘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这是原创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的动人对白。这部讴歌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精品力作,经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体创作人员和参演师生两年呕心沥血地挖掘、创作、筹备、改编与排演,终于登上舞台。


自2016年第一次公演至今,《旋翼人生》历经了3次改编,演出16场,而我也见证、陪伴着这部原创话剧从南航的舞台走向全国。在这个过程中,最让我们欣慰的是,看过话剧后,很多学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和理想追求,“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成为他们不悔的青春选择。


《旋翼人生》之所以动人,既是因为她生动地演绎了王适存先生镌刻于心的航空报国信念、致力于直升机科研、培育航空英才而踏平坎坷、初心不忘的跌宕人生,也是因为这个不懈奋斗的一生正是一代代南航人航空报国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航空事业在艰难中起步、蓬勃中发展的真切缩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是这样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爱国教育素材,着眼南航立校兴校之本,聚焦“军工文化”,打造一个个流动的思政教育课堂与文化载体。


我们深挖红色基因,打造了沉浸式的党史学习课,以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艺术展演中;深挖爱国情结,打造了跨时空的精神传承课,把航空报国、献身国防的“大道理”转化成了师生喜闻乐见的舞台故事,激励参演和观看的学生成为南航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


《旋翼人生》如今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而我想,这只是一个起点,今后流动的思政课堂还会在南航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创造更多美好的青春记忆,筑就更加炽热的报国梦想。

(本报记者苏雁 本报通讯员彭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