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推选展示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2〕14号)、《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活动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和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申报工作的通知》(苏教办社政函〔2022〕37号)要求,经遴选推荐,拟确定我校机电学院侯新闻老师为2022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候选人,拟确定我校航天学院刘上同学为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从2022年9月7日至9月12日止。公示期内,对公示人选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向党委学工部反映。联系人:杨老师、唐老师,联系电话:025-52117808,025-52119832,邮箱:zhuxue@nuaa.edu.cn。
附件一:侯新闻事迹材料
附件二:刘上事迹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学工部
2022年9月7日
附件一:侯新闻事迹材料
用“匠心”育“将才”
——赋能学生空天报国的学工匠人
【个人简历】
侯新闻,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累计带4届本研学生,总数1800余人。五年的辅导员生涯中,他坚持用“匠心”育“将才”,着力培养“三航”领域的大国“将才”,努力成为赋能学生空天报国的学工匠人。工作期间主持、参与省、校级课题10余项、参编教材1部,个人获评2022年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研究生教育应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生力军,所培养出的研究生能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能不能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顶上去,能不能在真刀真枪的一线扎下根,是侯新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立足南航历史使命,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努力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实际行动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用‘匠心’育‘将才’”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方法,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匠心”,培育“三航”领域的大国“将才”。
【育人实效】
研究生的主体是20-30岁之间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追求、事业选择和家庭组建的关键时期,思想较成熟、党员比例高,学术志趣强、研究方向广,个性差异大、独立意识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调整,研究生来源更多样、结构更复杂,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责任意识淡薄等错误行为和价值取向对研究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他从唤醒先锋意识、激发创新动能和成就领军特质三个维度,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专注执着的“匠心”,唤醒“将才”的先锋意识
他所带的研究生数量多,党员比例高,国防科研任务重,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更加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是研究生党建必须解决的问题。围绕“研究生能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2018年,他协助导师从“航空航天复材制造”国防项目着手,探索建设了第一个纵向党支部,逐步凝练出了“项目-支部-品牌”的创建模式,培育出了学校首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首位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科研与思政同频共振,党建成效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导师主动提出在自己的课题组建设纵向党支部。纵向党支部从1个增长到9个,覆盖了国防科研重点方向。
五年来,连续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党支部”1个,涌现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杨子剑等先进典型。
二、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激发“将才”的创新动能
如果说党建解决了学生“想不想”的问题,那么他又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学生“能不能”的问题。围绕“研究生能不能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顶上去”,他逐步构建了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模式,促进科研和科创的双向驱动。他一扇一扇敲开导师办公室的门,逐一沟通,真诚交流。在备赛过程中,他带着学生登门请教专家,也陪伴着学生通宵达旦,一次次思维碰撞,一轮轮推翻重构,从校赛、省赛到国赛,一干就是一年。指导老师单忠德院士对他说:“通过竞赛历练,学生带头服务国家战略的内生动力更强了”。
五年来,他所带的学生获得了“挑战杯”特等(金)奖4项,“互联网+”金奖6项,创造出创新创业竞赛中的“南航机电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科创成果应用在了国防重点型号上,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三、以追求卓越的“匠心”,成就“将才”的领军特质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他们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地处西部、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制造厂常常为招聘不到博士而发愁。围绕“研究生能不能在真刀真枪的一线扎下根”,他探索建设一个涵盖师生深入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让学生们通过一次实践了解一个型号,因为一个项目爱上一家企业。过去五年,他既是辅导员,又是企业联络员,推动建设了“企业出题、教师解题、学生做题”的“智汇蓝天”基地。“智汇蓝天”平台获评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和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五年来,他的学生中有700多名研究生主动奔赴国防科工系统建功立业,服务航空航天民航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大国重器上。每年前往国防单位就业人数从不足90人增长到今年的215人。
【经验总结】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核。作为矢志赋能学生空天报国的学工匠人,侯新闻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初心使命,以“匠心”的三种品质来塑造“将才”的三种素质,聚合全员育人资源,全程全方位倾心育人,参与培养了一大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大国“将才”。
附件二:刘上事迹材料
“火箭少年”刘上:十年磨一“箭”
一、个人简介
刘上,男,汉族,2001年3月生,共青团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本科生。
一条视频爆火的“刘上现象”。2020年的夏天一条自制小火箭发射成功的视频在网络爆火,一天不到就在Bilibili和抖音收获近千万的播放量。而火箭的制作者南航大一学生刘上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他的事迹,他成为勇于创新的青年典型4次登上央视。
十年坚守梦想的“双科达人”。视频爆火的背后是10年逐梦的故事,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从头再来,“坚守”成为他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法宝。随着4代火箭的更迭,刘上获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用174部视频讲述自己如何坚守梦想的历程,再次完成从“科创达人”到引领梦想启航的“科普之星”的蜕变,引领更多人关注航天,逐梦星辰大海。
立志献身国防的“火箭少年”。火箭的迭代让他意识到梦想不能止于兴趣,更应注重科研应用、服务国家发展。他努力攻关火箭定点着陆技术的突破,为实现拓展军用物资运输途径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教研室开展联合研究。他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以大学生组第一名脱颖而出,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带领团队勇夺“恒星级作品奖”。
二、突出事迹
2020年8月,一条学生自制固体火箭成功发射的视频在视频网站上爆火。视频中,一枚拥有透明箭体、外形炫酷的火箭矗立在一片空地上等待发射。倒计时开始,发动机点火,火箭拖着尾烟升空,成为点缀在晚霞与圆月构成背景板上的一处明丽的光亮。随后火箭下落,降落伞成功打开,火箭顺利着陆并被回收。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该视频播放量就达到41.6万,阅读量超过百万、有着超6000条弹幕留言,抖音中同时发布的视频,当天收获800余万播放量。视频的发布者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2019级本科生,被称为“火箭少年”的刘上。一条视频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十年航天梦的热爱与坚守。
十年坚守,成就永不言败的科创达人
儿时的刘上最喜欢的事就是看科幻片,炫酷的画面触动着他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未来科技、尤其是航天科技更是让他向往,他经常动手去尝试、查阅资料去思考。早在初中时,刘上就已尝试发射过自制火箭,并用自制的无人机航拍。平日里,刘上阅读的书籍全是自己搜集来的专业书,他的房间内也摆满了各类制作模型的设备和工具,研制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能成为他进一步加深研究的动力,同学都戏称他是当代“万户”。
2020年,第一代火箭的研制几经波折,首次发射就取得成功让刘上感受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起初的实验接连经历了三次发动机爆炸,加上即将开学、时间压迫,刘上有些焦虑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将破碎的零件收回、优化、重组,反复测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靠坚持实现了梦想,也完成了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创举。
火箭发射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科技创新研究的信心。他很快就意识到如何回收火箭是他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如今刘上的自制火箭不断优化,已至第四代,大大提高了反推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对火箭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实现了自适应高精度低延迟组合导航,火箭空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成功攻破了火箭下降段姿态控制等技术难题,他正为自己研制的火箭能应用于军事科技而努力。刘上曾在视频的评论区中写道:“这个项目我会持续地做下去,这是一个充满着困难与挑战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向着热爱与梦想前进的过程,需要我不断去学习、去探索、去尝试。”
牢记使命,争当点燃梦想的科普之星
刘上的爆红吸引了众多主流媒体对他采访邀约、争相报道:2020年8月,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人物回顾”中,主持人白岩松以“刘上:低调造火箭”为题,对刘上的研发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21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建党百年专题节目“今日中国”江苏篇,专题报道刘上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勇于科技创新的事迹;2021年5月,央视CCTV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对刘上进行专题报道——遇见你“火箭男孩”刘上;2021年6月,刘上参与团中央出品的高考志愿填报短片《成为》的录制;2022年3月,刘上受到光明日报的采访报道——如何做“更硬核的知识科普视频”;2022年7月,《风流一代》杂志对刘上获评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进行采访报道。
一位高三的学生留言表示刘上是他的榜样,如果可能未来高考填报志愿一定会选择航天类专业。这则留言让不想做网红的他很快意识到,“一人行快,众人行远”,他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关注航天、热爱航天。他主动承担起航天科普员的角色,向社会普及航天知识、传扬航天精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青少年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线上他坚持通过视频记录自己科创全过程,在网络上实时更新、科普,吸引众多科技爱好者交流探讨,让“刘上现象”持续升温;线下,他定期参加学院航天科普团的宣讲活动,走进瑞金路小学等为青少年讲解天文、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等知识。
随着视频的播放量越来越高,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看了他的作品后,激发了思想火花、燃起了创新热情,有人给他鼓励,有人重拾热爱,更有人给他留言道:“各有所长,大道不孤,为了人类,一起努力,期待未来的道路与你相见!”这更让他坚定了做好科普使者的决心,他要用自己所爱、所能播种航天事业的星火。
笃行不怠,誓为献身国防的“火箭少年”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曾到访刘上所在的实验室,刘上满怀激动的向他心中的榜样讲述了自己成长为“火箭少年”的故事,并表达了未来想努力成为航天总师的理想。叶院士勉励刘上:“虽然你现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获得很大名声,但一定不能骄傲自满,科技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中国目前还有很多技术被国外卡着脖子,一定要沉下心来继续钻研,将来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这次难得的“追星”经历让刘上认识到献身国防、航天报国任重道远。他开始主动了解国际形势和军事科技前沿,并组建起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展更高层次、更贴近国家航天事业需求的研究,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刘上以大学生组第一名脱颖而出;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中,他带领团队获得“恒星级作品奖”;在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目前,他正在努力尝试攻关火箭定点着陆技术的突破,为实现拓展军用物资运输途径提供技术支持,相关视频更是吸引了同样在攻关相关领域的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教研室的关注,并邀请刘上合作攻关。2022年2月28日,刘上因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火箭主体结构再次成为社会焦点,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完成了从兴趣制作到科研应用的华丽转身。未来,他将继续传扬航天精神,在服务国防强国伟业的征途上笃行不怠、勇往直前。
从十年坚守的追梦少年、到传递航天精神的“刘上现象”,到矢志为祖国国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火箭少年”,一次次的蜕变让刘上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也激励他引领更多像他一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青年们逐梦航天。
三、所获荣誉
国家级: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恒星级作品奖(一等奖)”。
省级:2020年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团队负责人)、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
校级:校十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国航天基金会——启明航天奖学金“航天风采奖”、优秀学生奖学金。
其他:Bilibili平台颁发的十万粉丝奖牌、特级科技猎手奖杯。
附相关报道视频链接:
1.央视新闻频道“今日中国”江苏篇专题报道刘上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勇于科技创新的事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526223881854241&wfr=spider&for=pc&searchword
2.央视CCTV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对刘上进行专题报道——遇见你“火箭男孩”刘上
https://tv.cctv.com/v/v1/VIDEqAB4oIefRcJ98iA7rdVV210523.html
3.刘上参与团中央出品的高考志愿填报短片《成为》的录制
https://m.weibo.cn/status/4650458053871857?wm=3333_2001&from=10B6193010&sourcetype=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