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第二届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国际发展论坛暨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同步举行,来自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的中国、美国、英国、德国18位海内外院士及3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论坛,在线观看人数达4万余人次。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六合区人民政府、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联盟、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卢秉恒、陈祥宝、李魁武、陈学东、邓宗全、黄庆学、周志成、徐青、严新平、向锦武、付梦印、郑津洋、王国庆、马玉山,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吕坚,欧洲科学院院士刘建德,香港大学副校长申作军等院士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张文韬,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池宇,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卢载贵,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六合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勇,大会主席、我校校长单忠德院士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勇,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陈丽君主持大会特邀报告。省、市、区相关部门,相关骨干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宋迎东主持。
汪宏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智能制造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会议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交流平台,对引领传统材料复合化创新研发,拓展延伸复合材料学科内涵,加快推动复合材料产学研各界的高效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凝心聚智,加快推进我国复合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发展,努力为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战略支撑。
张文韬表示,作为工业发达国家的战略必争焦点,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是我国急迫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成为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次论坛是瞄准工程科技前沿,不断提升我国工程科技战略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与会院士、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瞄准“四个面向”,勇担强国使命,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要求,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毅的意志、更坚实的行动攀登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华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参会院士、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国际发展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深入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南航实践,是产学研用一体联动、政院校企协同互动的金陵盛会。他介绍了南京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全方位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道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诚挚表达了对院士专家、国内外优秀科创才俊参与南京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和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实践的热切期盼。
单忠德代表南航向来自海内外复合材料和智能装备领域的各位院士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南航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大会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南航将持续深化“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不断完善以南航国际创新港为核心,以校地研究院为牵引,以校企联合创新机构、联合实验室为支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本次大会将为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开放的学术创新与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推动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应用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更好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最后,举行了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及共建科教产教融合基地签约仪式。
会议期间,六合区还就校地合作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的情况做了介绍和推介。
陈学东以氢能储运新技术与装备为主题,介绍了高压-固态符合储氢、深冷-高压超临界储氢、复合材料液氢瓶储氢等技术进展。单忠德从数字化复合材料构件发展现状分析、关键制造技术与装备、未来发展目标与建议等方面介绍了面向2035的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精确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的研究成果。郑津洋介绍了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氢能承压设备现状与标准。吕坚介绍了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原理、设计、工艺及功能集成,并展望了航空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刘建德以航空航天科技、生物医学科技和氢能源三个领域为出发点,介绍了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的最新研究趋势。申作军以汽车行业离散制造为例,分析了智能优化设计、产线数字化智能连接、虚拟重构产线实时智能仿真的应用。卢载贵从碳纤维产业链的系统内涵入手,介绍了全球碳纤维产业格局和我国、江苏省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黄庆学以波纹辊轧制技术、极薄带/碳纤维复合技术为例,介绍了金属复合材料成形技术变革与自主创新。
围绕本次大会主题,大会以在线形式分别举行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国际发展论坛、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实时观看人数达3万余人次。
在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国际发展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设计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教授Stephan Barcikowsk、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教授Rossi Setchi、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西彬、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赫晓东、不来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教授llya Okulov、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标研院副院长马丹、常州新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工装部部长陈云9位专家分别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革新中的应用、航空发动机轻质化材料应用、多相态复合材料高效低损伤加工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制造中的基础问题与挑战、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标准化工作进展与发展趋势、热隔膜自动化预成型技术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学术报告和交流研讨,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在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上,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克明、北京机床研究所原所长刘炳业、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苍大强、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田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总工程师戴铮、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教授Yongfeng Lu、中船716所先进技术研究部副总经理梁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威9位专家分别围绕下一代飞行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核心技术与未来发展、增材再制造技术、钢铁流程炼铁-烧结-球团工艺智能优化、摩擦学与智能制造、航天离散制造企业级数字化转型、机器人在船舶智能领域的典型应用、航空航天复杂装配结构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主题,共同研讨了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与研究进展。
据悉,第二届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国际发展论坛暨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会议聚焦航空航天民航领域的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和最新进展,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平台,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复合材料技术世界先进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更好服务支撑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