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踔厉奋发的五年丨数字校园 智慧赋能 信息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2浏览次数:2541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凝心聚力谋发展,坚定信心再起航。为迎接中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现开设“踔厉奋发的五年”专栏,全方位回顾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过去五年来的有益探索和重要发展成就,进一步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


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信息化处(信息化技术中心)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平台、强化数据应用、深化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数字南航、智慧南航建设。按照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建成与‘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国内领先的智慧校园”的目标,本着“信息技术与学校各项事业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辛勤耕耘、砥砺奋进,系统构建了顶层设计规划、全面提升了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了服务保障能力。


一盘棋,分步走,系统构建顶层设计规划


健全组织体系,提升治理水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强化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和决策能力,2018年12月,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落实校党委对网络安全的总体责任,负责组织部署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协调和检查督促各相关工作的开展。


   

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获得工信部批复、信息化顶层设计

 

2022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


优化顶层架构,完善规划体系。信息化处牵头完成了信息化顶层设计,明确了“整合通用、强化共用、开放应用”的建设思路,构建了技术维度和管理维度相结合的“三横三纵”的总体架构,为全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息化顶层设计“三横三纵”总体架构


人为本,融创新,全面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


夯实底座,智能化部署校园新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校园网络基础服务能力。五年来,新增光缆89公里、信息点24000余个;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出口带宽从3G提升至30.2G;天目湖校区在国内高校首家采用10G PON技术建设高速全光网络;在国内高校首家采用100G波分系统实现三校区高速互联;在江苏省高校中率先采用wifi6无线设备开展教学办公区大规模部署,逐步实现校园无线网的全覆盖;按计划、分批次对校园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实施提档升级,改善网络基础环境,提高校园网的速度和稳定性,不断优化师生的上网体验。增加教室科技新元素。新建演讲观摩型、分组讨论型、远程互动型等各类型智慧型教室37间,实现了智慧环境、统一管理、互动教学等环节的一体化;完成358间标准化考场、14间考务室的高清升级改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考试等重要活动提供保障;建设了课程资源制作中心,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活动、观摩学习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


智慧校园指挥中心启动仪式

高清录播室、多媒体教室


完善平台,集约化构建校园服务体系。建设校级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校务数据共享。标准先行,推进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制定,完成全校12个主要部门、18个核心业务系统、总计970张表的归集,重点推进学生、教工、教学、科研、财务等8个主题域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了“一次治理、多方复用”的建设效果,提高学校数据资产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可继承性。按照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思路,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简化业务流程,力争实现师生办事“最多跑一次”。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企业号、自助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了集信息聚合、应用整合、资源共享、面向服务的“一户三端”服务体系,实现业务系统一键登录、一站集成,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五年来,网上办事大厅服务总次数140万余次,服务人数3万余人。


统一身份认证、网上办事大厅

        

移动端网上办事大厅、线下师生服务大厅


完成高性能计算平台一期、二期建设,包含CPU运算节点318个、GPU卡134块、并行存储系统裸容量3PB,双精度运算能力达到1660.7Tflops,为全校各类教学科研提供高效运行的计算资源,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各学科快速高质发展。


高性能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机房

高性能计算部分成果


强化应用,多元化发展智慧校园应用体系。逐步形成了“1+1+1+N”信息系统协同建设模式,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按照“业务驱动、技术引领、标准统一、融合协作”的原则,即业务部门牵头、信息化处统筹协调、开发商实施以及相关单位协作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在学校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及成果管理系统、人事服务系统、国资管理一体化平台等一批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赋能。2020年我校荣获“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多次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2年,我校成为“中央网信办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项目高校和“5G+智慧教育”试点项目高校。


综合办公系统、研工系统

 

 

我校信息化工作获多项荣誉


保安全,促运行,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提高站位,助力疫情防控保障。疫情期间,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利用数字智慧筑牢学校疫情防线,全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办公办事、师生安全。打造线上流程,构建校园进出管控系统。在“i·南航APP”上线师生每日健康上报、校园健康码、核酸扫码登记等一系列应用共计58个,实现了师生全覆盖,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组织建设三校区人脸识别速通门系统,实现人脸识别通行及自动测温,强化校园安防体系。及时响应各单位、各群体不同需求,不断迭代开发并上线疫情防控相关流程。累计上线校外人员进校申请、学生零星进校申请、教职工离宁(溧)申请等各类流程36个,常用的7个进出校相关流程版本数达155个。积极探索“数字+防疫”,针对“疫情上报一站提供、疫情预警一键查询、基础信息一屏统览、日常监管一体联动、数据分析一窗呈现”五大应用场景,提供多维度疫情分析服务,提高校园防疫指挥水平。结合数据治理,实现学校各业务单位人员基本信息、进出校申请、道闸进出、核酸检测数据的互通共享,通过融合校外核酸检测数据,增加两码一证OCR识别、风险区数据识别,大幅简化师生进出校申请手续,减轻审核人员工作强度,使防疫工作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


 线上健康打卡

 健康打卡情况监测

人脸识别速通门系统、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压实责任,牢筑网络安全屏障。学校把网络安全纳入整体安全工作统筹部署,多次召开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专题会议,多措并举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安全水平。制定出台《中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委员会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单位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构建了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五年间,多次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应急演练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建成了覆盖三校区的网络安全体系,完成网站群、智慧校园公共平台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在每年春节、两会、学校重大活动等特别防护期执行7*24小时网络安全值守,确保了学校的重要网站、信息系统安全;采取“技防+人防”的方式对全校近511个网站和信息系统开展常态化监测,未发生一起网络安全事故,有效保护了师生的信息不泄露,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网络安全防护架构

校园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网络安全宣传周攻防大赛决赛现场


师生为本,提升运维服务水平。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信息化处始终把“为师生服务”放在首位,积极响应诉求,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师生反馈的各类问题,能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到场处理,受理用户咨询的服务热线、保障学校重大重要活动全年无休,五年来共处理了故障报修34000余单,向师生提供了94000余次电话咨询服务,完成了重要会议、活动保障500余次。注重党建引领,开展“四个走进”(走进宿舍、走进部门、走进学院、走进社区)活动,强化支部共建活动,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开通“意见直通车”,及时了解师生意见,将“收集意见-解决问题-整改反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常态模式;每年开展“师生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师生当家作主”。


南航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现场保障、智慧机房

与经管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向“三个一”联系支部和对接班级捐赠防疫物资


展望未来,信息化处(信息化技术中心)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高效、融合、创新、担当”工作理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敢为善为、奋发有为,深刻认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主动适应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进程,系统谋划新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发展水平实现大幅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