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我校师生热议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3-06浏览次数:2045发布者:王伟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客户端等渠道,收听收看“两会”盛况,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校党委书记郑永安: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部署了2023年重点工作和任务,令人倍感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在基本建成“三航”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节点上接续奋斗,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面向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决扛牢“为党育人、为国铸器”的崇高使命,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扭住“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不动摇,践行落实“三个注重”战略要求不松劲,在加快建设“三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上迈出更大步伐,为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多南航智慧和南航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单忠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回望五年来我国取得的极为不易的新成就,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起步之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改革创新、团结奋进,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体制新模式,突出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点,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供给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国际合作质量。坚持以服务广大师生为中心,实施南航三年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好“五十百千”人才工程,推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显才华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服务支撑新型工业化建设,持续深化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不断创新以南航国际创新港为牵引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真抓实干、奋发进取,肩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的时代使命,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施大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求真务实,文风朴实,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接下来如何把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大课题做好,应该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大方向,大目标。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战略意图,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提升,全方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坚定不移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积聚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科学研究范式和科研组织范式深刻变革中实现变道超车,加快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航空航天科技强国是国家战略,对国家高新科技发展和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我校的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顺利重组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力学新概念和新方法,发明新材料和新结构,突破轻质结构动力学设计、控制与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解决航空航天新装置或关键部件等的关键力学设计和智能制造问题。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基础研究投入和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机制,真正做到“顶天立地”做科研。作为高校教师在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做好科学研究,更要立足高水平人才培养服务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发展规划处处长金科: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也是布局新征程上重大战略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倍感骄傲、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推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耕学科内涵式发展,分类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规划布局一批与“三航”关系紧密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统筹推进航空宇航学科群为“主体”,力学、控制学科群为“两翼”,理科、文科学科群为“双助力”的优势学科群体建设,不断提升一流学科群对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正扬: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认真学习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切感受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5年中成效显著,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推进,不断夯实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我校在这5年中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令我备受鼓舞,也充满信心。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研究生院/研工部将不断抢抓新机遇、鼓足精气神,围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紧紧抓住“立德、创新、实践、质量”等几个关键要素,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永荣: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2年工作时提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令人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这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学校科研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校第十七次党代会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支撑,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南航智慧和南航力量。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航空学院教授邱雷: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践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探索,面向航天领域国家重大需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实现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书记王中叶:刚刚开幕的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举行的首次年度政治盛会,使命重大、影响深远,我校“两会”代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展示学校建设发展成效,将南航人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为校“十四五”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擘画了蓝图,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将带领全院师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解放思想,团结奋斗,进一步勇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的重任,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能动力量!

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张卓然: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在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等重大考验下取得了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载人航天、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催人奋进,更是对我们“三航”特色高校师生发出的时代召唤。我将和团队一起加强航空电气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航空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用奋斗和实干投身航空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事业。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潘时龙: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意义重大、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都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自觉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融合起来,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为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电学院教授朱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在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南航的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终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解决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程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们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南航教师,培养学生要坚持以立足空天、服务国防为需求导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技术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同时,报告特别强调了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在打造大国重器的征程上,我们探索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材料报国,不负重托,将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肩负科技强国的使命,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关键构件制造技术攻关,努力实现研究成果应用和转化。

民航学院院长孙建红:今年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民航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空管优势,适航特色,运输运维、机场建设与应急管理等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学院一方面要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融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要把民航行业优势融入航空交通学科特色发展中,在民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南航作用,彰显南航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我们最基本的民生,事关教育国之大计,事关就业优先战略的落实,事关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作为基层思政工作者,要把思政工作与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健全全员就业工作体系,加强就业价值引领,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做细做实就业指导,积极关心困难学生群体,引导经管就业围绕“三航”入主流创一流,更好地支撑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经济与管理学院做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畏:今年的“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2022年取得的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展现了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奋斗足迹,绘就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劈波斩浪。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勉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切实将国家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和深刻变革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引领同学们扎根中国大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矢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晓: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始终以师生为中心,筑牢思政工作生命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扎实落实校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航天事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触碰航天、探索航天、认同航天、归属航天”,分层次、多维度打造航天特色思政工作体系,融会航天精神内核开展有活力、有魅力、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在实际行动中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宁: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顾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做好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工作”“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基层学工人员,帮助学生就业就是最大的职责,我们要坚持主动担当作为,精心统筹谋划,用心答好“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必答题,以实干实绩让学校党委放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子云:全国两会在春暖花开之时隆重召开,像春风一样吹展新的画卷,令人备受鼓舞和振奋。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成为高频词,多次提及“基础研究”“基础学科”,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数学是基础学科的源头,是科学进步的开路先锋。在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中、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里,作为数学学子,我们深感生逢其时,大有可为。面对时代使命,我们要沉下来,顶上去,践行“两会”精神,勇于担当,以使命自觉、成长自觉,扎根基础学科,矢志创新,奋发有为,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数学力量。

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本科生黄子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实施重器铸造行动,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学院,优质科创平台逐步搭建,特色竞赛体系基本形成,我们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荣获一等奖。这些无一不在激励我们,在未来应拿出时不我待的精神、争分夺秒的行动,勇挑重担、奋发拼搏,积极响应搭平台、建机制、聚人才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