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日,《南京日报》刊发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施大宁采访。现转发全文如下:
【人物档案】施大宁: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履职故事】
“你们如何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甲烷变成液体航空燃料?”“有没有可能建立能源统筹系统,建立碳排放的大语言模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外场聚光太阳能实验室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教授正专注地就太阳能驱动可持续航空碳氢燃料制备技术进行调研。一连串专业而深刻的问题,展现出他对国家绿色发展的深入思考和高度关注。
回顾施大宁的履职历程,教育一直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去年全国两会上,他着眼于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建设,提出极具前瞻性的方案。该方案旨在整合高校、市场与经济资源,对接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布局,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供给,形成高校科技创新全面支持产业创新有效模式,受到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苏,有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此外,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等教育相关话题,也都在他的关注范围内。
今年,施大宁的目光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关注技工人才培养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贯通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由于技工教育由人事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管理,如何打破部门间壁垒,培养出兼具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技工人才,是他深入思考的方向。他希望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将技工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施大宁敏锐地察觉到,在碳排放控制过程中,行业差异、技术手段以及地域差异等因素给碳排放总量的计算带来挑战。当前,相关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技术手段也不够完善。因此,他特别关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借助AI技术建立行业碳排放的大语言模型,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实现碳排放双控目标。借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碳中和研究方面的特色优势,他致力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国家绿色发展贡献南航智慧。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还是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碳排放控制,施大宁都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提供了宝贵建议。他的履职故事,是众多政协委员积极担当、履职尽责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更多人为实现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于细微处,见委员担当
在与施大宁接触的过程中,“感动”是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关键词。
他关注教育,从长三角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布局,到体育、老年医学等细分领域的人才培养,每一个点都饱含了对未来的期许。他关注技工人才培养,希望打破部门间壁垒,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教育体系中绽放光彩,背后是对无数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关怀。他关注碳排放的复杂难题,走进实验室认真调研,力求用AI技术找到更科学的解决之道,这是对国家生态的关切、对家园的深情守护。
施大宁的履职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细微处彰显着深厚情怀。在时代的浪潮中,期待有更多这样有温度、有担当的委员,为国家和人民绘就更美好的明天。
原文链接: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5-03/01/content_52_196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