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09期卷首评论刊发我校党委书记甄良教授署名文章《构建高效协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构建高效协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甄 良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作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等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在机制建设、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实践育人、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突出课程建设,构建“大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思政课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使命和任务。高校要坚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与思想困惑,在以理服人中增强科学理论的导向力和指引力。要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打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形成“课课育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课程联动和教学协同。
汇聚多元合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开门办思政课的优良生态。高校要推动多元师资力量参与协同育人,将院士、国家战略产业领军人物、国家重大型号总师、优秀校友、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各行各业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引入思政课堂,讲授爱国奋斗、立志成才的思政大课。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国家教学名师作用,建强思政课师资团队,推动党政干部、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及辅导员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努力构建起全校上下联动、校内校外互动、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整合资源载体,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场域。高校要积极拓展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阵地从“教室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统筹调动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行业特色、红色资源,校内依托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校外建立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中,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
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课”文化育人模式。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人生智慧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要弘扬革命文化,将“两弹一星”精神等伟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大学精神文化,深挖以校风、校训、校史等为内核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让思政引领力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涵育中持续强化。
聚力协同融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面向校内,高校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将思政引领力提升工作贯穿到学校各项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去。面向校外,高校要坚持全社会协同联动,以“大机制”激发建设“大思政课”的社会共识,构建高效协同的多主体、分布式育人机制,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大思政课”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