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南航报专栏:深化综合改革学院要先行

发布时间:2014-10-20浏览次数:201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校内综合改革已全面启动,近期,校领导纷纷到基层单位开展调研,认真听取学校各方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基层各单位对这次改革持什么态度,关乎改革的成效。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学院的院长。本期访问了理学院院长施大宁。

 

    记者: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召开了第十五届党委第十二次全委(扩大)会,对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动员和部署。您是如何理解此次校内综合改革工作的?


    施大宁:有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叫“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是中国30多年来永恒不息的话题。改革是一种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来自上级的领导,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这种要求能够使得学校的发展不断充满活力和动力。改革也是发展的必然。目前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不太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所以说改革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改革是一种希望,特别是未来的希望。一个学校要有活力,学校的发展将来在各种平台上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学校在未来的60年内会发展地怎么样,未来能不能给我们的老师、学生更大的希望,这是迫切需要现在的学校领导、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我想它也是代表一种希望。


    记者:校内综合改革的动员令发出以来,您所在的理学院师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施大宁:党委扩大会议开过之后,在全校都掀起了对改革的讨论。从我们学院的情况来看,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老师有了紧迫感,特别是在会上学习了其他学校的改革措施,了解了学校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的地位,每个老师都产生了危机感。不同老师也都在不同场合纷纷说我们学校处在中国高校中上游的水平,不进则退,怎么前进,确实需要采取一些大的措施。

 

    二是老师同学,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不同场合议论起改革的时候,都具有了更加开阔的思维,开放的视野,他们更加关注我们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存在哪些差距,我们怎样来缩短这些差距,至少不要扩大这种差距。


    记者:您认为学院、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施大宁:改革就是挑战。


    其一,要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从各级领导、校领导、院领导,到各个职能部门领导,包括我们的老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这种勇气其实就是打破利益分配格局,重新构建规则。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等方面。


    其二,引进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其实,引进人才就两句话,到哪儿去找,找来人怎么办。一方面要有一种包容其他人发展的胸怀,真正去寻找一些超越我们学校现有水平的高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人才来了之后,我们能否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能不能够让他融入南航固有的文化,怎样促成以他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等都需要很多智慧。


    其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理念、设计和实践。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还缺少科学的顶层设计。围绕顶层设计,加大投入,调动老师积极性,开展教学实践,这是一项“长线”工程,需要真抓实干,长期坚持。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会实现。

 


    记者:理学院在实现“三个转变”、贯彻落实深化校内综合改革方面将推出哪些创新举措?


    施大宁: 第一:结合这一次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就是学院以岗位津贴制度改革为契机,来加强我们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来达到学校提出的盘活存量的这一目的。


    第二: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理学院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这样一个立体化的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以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并重型学院的发展跨越。下面就是要以引进人才为契机,打造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第三:在学科建设上做出我们的特色。我们要强化现已开展的以“工”融合这一系列的学科建设,真正做出有工程背景的理科特色,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记者:您对未来的改革成效持怎样的预期?


    施大宁:改革永远在路上。对学校的改革我抱有一种谨慎的乐观。


    改革有大改和小改。大改一定有风险,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它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如果全校凝心聚力,我们真的能通过这一次中央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机会,使得学校为未来六十年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我想这个是值得做的。


    小改一定会有一些机遇,会有一些促进,但它不足以使得整个学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可能从增量上来看,小改也能带来一定的发展,但是别人发展得比你快,你就在倒退。固化、僵化、保守,不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学校,都会走向衰落。不改则是等死。这是我关于改革的观点,即大改、小改、不改的结果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