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要闻

新华社刊播专题片集中报道我校创新做法

发布时间:2016-09-29浏览次数:26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2016年9月,新华社记者专程从北京来到南航,集中采访我校在科学研究、学生管理、思政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做法。随着采访的深入,南航将创新贯穿各项工作的做法得到了记者的称赞,甚至采访的很多创新点因为专题片的时长未能全部体现。
 
    近日,新华社网络电视和客户端分上下集、连续两天刊播专题新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创新作为学校名片》,将南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做法传播给国内外观众和读者,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创新作为学校名片(上)
    
    【主持人】从今年五月份,以一封《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回信而“火”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到《一分钟“四个全面”》《一分钟“核心价值观”》等系列微视频风靡网络,再到开学季的“高科技”食堂引发关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几个月间成为高校中不折不扣的“网红”,而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一个“新”字有关。记者近日深入南航进行采访,让我们跟随记者镜头,看看南航是怎样把“创新”做成学校名片。  
    【同期声】开学伊始,很多南航新生可能还没有认全自己班级里的同学,但是已经离不开了一个叫做“微爷”的朋友。这是一个由南航学生自主开发、自己负责运营和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使用学号登录系统,在公众号中获得所需要的资讯及服务。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可以选课、选自习室、办理学生证等,为学生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采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学生事务科负责人 张跃:学校一直鼓励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我们的We Yes(微爷)微信服务账号,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由学生独自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号。  
 
    【采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张姝:“微爷”上很多业务都做到了线上办理,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证,原来我们需要亲自去大厅那边,我们现在就可以在微爷上预订,我们生活中有各种问题都可以提问,有后台的人员给我们解答。  
    【解说词】“微爷”只是南航创新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科研领域,隶属于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微波光子实验室,就是在学校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微波光子学突破传统微波技术在带宽、损耗、电磁干扰上的瓶颈,形成创新应用,为下一代无线通信、雷达系统、航电系统及深空探测中的关键突破奠定基础。近年来,该实验室多次在国际相关领域比赛中获奖,使国内在微波光子学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采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潘时龙:我们南航,是个特色发展的学科(校),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这两个领域,正好是我们国家这些年重点发展的前沿创新领域,这也是为我们这个微波光子学这么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在这里生根发芽,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所以我们刚刚说的微波光子学的一些应用,大部分是用在航空航天这样的领域,我们也是非常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给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注入一些新的可能性。  
 
    【解说词】以上两个生动的事例,只是南航创新工作的一部分,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作也有诸多亮点,我们会在下一期节目中继续带领大家深入了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创新作为学校名片(下)
 
    【解说词】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一些创业成功者,又选择带着创业的成果反哺母校,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其中,奇蛙无人机品牌的创造者郭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2006年开始,在南航就读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郭力,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帮助下,参与了多个无人机设计项目,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也逐渐对技术和知识的产业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最终走上创业之路。   
目前郭力位于南京的公司在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增稳云台、地面综合管理系统、整机设计和生产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获得过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先后推出过无副翼直升机增稳系统、无人机飞控系统、高精度增稳云台等消费类产品,已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采访】南京奇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 郭力:现在我们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产学研基地,也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我们会在未来一到两年,有可能会跟南航建立联合实验室,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还有一些知识产权甚至是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化里面来。  
 
    【解说词】创新,不止于科研,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南航的创新早已为大众熟知。在今年的五月份,一封《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回信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被大量转发,受到了媒体的高度重视,一时间,“南航徐川现象”成为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亮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  
 
    【采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 徐川:在南航,创新的氛围非常浓郁。无论从科研、到学生工作、到管理,其实方方面面都在创新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就思政教育而言,我们知道最大的难点是有效性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东西如何能有好的效果,这方面学校也有很多的尝试。  
 
    【解说词】为了解决有效性的难题,徐川在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摒弃枯燥的说教方式,而采用生动的语言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讲党课的时候,报告厅里学生座无虚席。  
 
    在形式上,徐川也做了很多创新,他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20多万关注者,在微信平台上,徐川会在48小时之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困惑,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效率,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体会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营造的创新氛围,正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科研、教学、学生工作还是思政工作,都无处不在地体现着创新和创意。  
 
    【采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聂宏:我们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这种创新创业的平台,学校每年支持我们的学生大概占了我们学生总数的85%。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包括导师的指导、学校的经费的支撑、还有我们学校整个创新创意的硬件条件的一些支持。我们有很多给他们提供的平台、空间,包括我们“十三五”还专门立了一个项目,叫大学生创新工场,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积极进取,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输送人才。创新,已经成为这所高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新华社记者韩冲、左江、吴新生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