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举旗守正,亮剑发声,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用故事,讲道理,通过多媒体手段,有效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涌现出了“南航徐川现象”,发挥“‘川’流不息效应”,取得了入脑入心、成风化人的工作实效。 一、 问好诊,把好脉,使思政工作有根有据 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在哪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理解你的工作对象。这就需要对受众进行问诊把脉。 贴近学生,融入学生 以南航徐川为例,他因为常年从事学生工作,常年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他知道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且用网络文章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想,澄清模糊认识,解答疑惑问题,被学生亲切的称呼为“川哥”。当学生面临和颐酒店带来的困扰时,川哥给出的答案是《我依然坚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并愿意兑现更多的美好;当学生面临信仰的选择时,川哥现身说法,用真诚自然的方式,为学生化解困惑,写下了肺腑之言——《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学生面临生死命题的困惑时,川哥就跟大家《说说生死》,让大家懂得生命的快乐和活着的价值……川哥的每一篇文章都恰逢其时,切中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迷所惑。这也是他的网文被各方面所认可的核心因素。徐川对所有同学承诺每一个问题都能做到百分之百回复,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而且问题通常不会超过24小时,最迟48小时,这种随时随地的陪伴成为了很多青年学生的精神依靠。 找到问题,找准问题 学校坚持每年都对新入校的大一新生进行全样本的综合性的问卷调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和量化了“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出了高素质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十二项素质能力指标,构建了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为主线的育人体系——“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又称“群星计划”)。“群星计划”是贯彻学生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该计划实施五年来,学生的全面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学业发展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稳步提升。在近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6项、一等奖13项,连续三届总分位列全国前三名,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黄鸣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青年学生典型。 二、 用故事,讲道理,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这才能达到效果。 以徐川为代表的系列网络文章引发全国热议 以南航徐川为例,他的网络文章既有长篇幅的故事叙说,也有短平快的一问一答,闲可细品,忙可快读,偶尔插科打诨,更是吊足了青年学生的阅读胃口,引发强烈的阅读期待。“南航徐川们”做了许多有创意、有价值的探索,比如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比如借助新媒体,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概括起来讲,就是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受众心理、创新表达方式、实现真诚沟通,“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同学们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乐在其中。”“有意义”更多是指教育内容,“有意思”主要指教育手段,而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取得“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比如有学生问:异地恋能不能长久?川哥的回答就是两个字:能,难。也正是这“爱得真”,徐川和网友之间心连心、手拉手,使青年学生“听得进”、“听了信”。亲耳听过徐川上党课的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顾中亚说:“徐川同志启发我们要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来因材施教,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以一分钟团队为代表的系列微视频传递正能量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心策划并推广的“一分钟”系列微视频,采用生动活泼的简笔漫画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内诠释了“中央精神”“时事热点”“航天知识”“校园政策”等内容,视频基调简明轻快,使 “高大上”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使艰涩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加具体,更加鲜活,更加有力的载体和抓手。南航的“一分钟”系列微视频,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获得“2014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2014年度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16年,光明日报委托该团队制作的“雪中炭火”赵家和教授微视频——《老教授和苦孩子的故事》,教育部新闻办委托制作的教师节献礼微视频——《离开学校,时常怀念那个叫“老师”的人》,微视频一经上网传播,迅速走红网络,新媒体受众累计点播达千万次。 以何畏为代表的青年思政教师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在南航,由马克思主义学院80后青年教师何畏副教授带领多位90后辅导员共同开设的校内公开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以新颖的话题,多样的形式,同样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捧。学校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关键要敢于突破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通过贴近实际、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教育内涵上,学校特别强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在教育方式上,学校特别强调要“注重运用身边案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提高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连成线,形成面,使思政影响铺天盖地 在理论宣讲上,顶天立地 一方面,在学科引领上,南航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获评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另一方面,注重思政课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涌现出了学生自发成立的理论研究社团——“毛概集团”。 在实践感知上,知行合一 在校内设有“百岗奉献”“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学习支持辅导中心”等服务实践平台,在校外设有若干国防军工教育实践基地。广大学子在服务他人中涵养道德,在行走中励志笃行。 在成风化人上,典型引路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国梦·南航梦”主题教育活动。每年遴选“校园年度人物”、“我最喜爱的导师”、“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等,树立一批师德榜样,形成一种人人向善,从我做起的担当氛围。 在教育辐射上,引领风尚。 南航徐川的题为《顶天立地说信仰》的党课由教育部思政司组织在全国六省市巡讲,“南航徐川思政工作法”被江苏省教育工委在全省高校推广。南航的“一分钟”系列微视频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使其在各类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快速的传播,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四、溯历史,看未来,使思政传承源远流长 立校兴学“有使命” 南航创建于1952年10月,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在64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形成了“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学校因航空而立、伴航空而长、依航空而强、基航空而拓,学校几乎参与国家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研制工作,创造了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中国航空科技史上10余个第一。铸造“国之重器”,必须要有“爱国之魂”,“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已经浸润到代代南航人的血液中。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专业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居全国高校前列。在计划经济年代,南航培养的学生70-80%被安排到了条件艰苦又寂寞乏味的国防科技战线建功立业;在市场经济年代,尽管就业已是双向选择,南航现在仍然有40-50%的毕业生主动奔赴国军工集团、国防单位等去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南航立校兴学的国家使命和国防使命。 立德树人“有传统”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科研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浓厚氛围。现年7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超声电机专家赵淳生,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依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教书育人的原则是:先做人师,后做经师。学校无人机研究院研制生产了若干种无人机,为捍卫国防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是无人机研究院研制厂的焊工、车工等外聘的技术工人,也深受南航文化熏陶,甘愿放弃校外企业高薪诱惑,默默无闻扎根南航为国家国防事业做贡献。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的第一完成人中党员比例超过85%,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中党员比例超过87%,学生党员获各类奖励及表彰的比例超过95%,共有15个党组织和14名党员获得省以上党组织的党内表彰。学校一线的学生辅导员,每日三省吾身:“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正是这样的自省和谨慎,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尤其扎实有效。2012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学校无人机研制厂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面向未来“有思路” 当前,学校正在抓紧调查研究,希望以徐川为龙头,搭建“南航徐川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筹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研发“群星计划”网络平台等,通过研发网络思政课程、录制思政微课、创作网络作品、开展思政研究和成果评价、创设网络思政公益基金等方式,扩大“南航徐川”影响力,使学校思政工作川流不息、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