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3D打印技术协同创新探索
报告人: 沈理达(博士,教授)
时 间:2019年10月15日(周二) 14:30
地 点: 机电学院A15号楼341会议室
承办单位:南航青联会、机电学院、校科协
报告人简介:
沈理达,博士,教授,机电学院院长助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副所长,直升机传动技术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涵盖增材制造(3D打印)、生物制造、仿生机器人制造等。基于特种加工学科背景,面向零件精密增材制造,提出“多能场增材制造组合加工技术”研究方向,将SLM(选区激光熔化)、LMD(激光熔融沉积)及DLP陶瓷等3D打印方法与EDM(电火花成形)、WEDM(线切割)、ECM(电化学)、AFM(磨粒流)等特殊能场加工方法展开组合研究。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相关成果获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兼任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试方法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三维打印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江苏省三维打印学会(筹)副秘书长、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器械与装备专委会(筹)副主任委员、南京市教育装备技术专家顾问、苏州市科技顾问、张家港市科技顾问、英中经济文化促进会驻江苏办事处主任等学术及社会职务。
报告简介: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是当前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经开始深远的影响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其基于数字化的设计制造一体化过程,个性化、多材料混合制造等特征成为许多创新领域研究的新手段、新工具,不仅在传统工程领域受到高度认可,而且在生物、医学、教育、文创等许多非工程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增材制造技术本身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其核心技术如软件、材料、装备、工艺等许多方面还不具有“普适性”,增材制造研究人员普遍围绕本领域自身的技术方向展开研究,而由应用需求牵引的研究往往会因为对某陌生领域的不了解,很难全面系统的将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创新工具发挥出来。因此,如何通过跨界协同探索,发挥出增材制造的变革性优势,促进原有领域突破性发展成为目前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本报告将回顾分享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的一些协同发展案例,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年青学者对增材制造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能为未来更广泛的一些潜在跨界协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