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第四届产业人才创新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我校承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色云峰,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旸,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余雷,我校副校长吴启晖,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成员、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民航分会副会长何平,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厂长张建春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论坛,校内相关部门、学院负责同志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高校、行业企业、专家代表等150余人参会。大会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培训处处长林恩雪主持。

色云峰在致辞中强调,人才是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驱动场景突破、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本届论坛旨在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构建产业人才生态、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场景落地,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马旸在致辞中指出,通信网络是低空经济的“神经中枢”,江苏通过布局5G-A通感一体化基站、共享铁塔资源、搭建飞行服务平台等创新举措,夯实低空数字化底座。省通管局将持续完善低空新基建,推动应急巡检、物流配送等场景规模化应用,希望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培育通信技术与低空产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余雷在致辞中指出,江苏低空经济产业基础扎实、前景广阔,已形成涵盖关键材料、动力系统、整机制造的完备产业链。低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产业人才的坚实支撑,江苏正着力探索建立“四个一”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协同多方力量,营造良好产业人才生态,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强劲的人才动力。

色云峰、马旸、余雷、吴启晖共同为“低空产业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南航发起成立,将聚焦低空领域战略规划研究、低空产业体系建设创新、低空专业人才培养与标准体系构建等,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南航还联合发布了《低空经济产业培训课程目录清单》。课程清单依托南航在低空领域全学科专业优势,系统规划了低空政策规范、低空装备研制、低空智联网络、低空运管服务、低空场景应用、低空人才培养、低空安全反制等七大培训模块,设计并遴选了100余门精品课程,为低空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套逻辑清晰、系统全面、专业权威的培训课程体系。
吴启晖以“低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低空经济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亟需构建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南航创新性提出“政、端、网、云、用、才”低空经济发展生态体系和“政、端、网、云、用、安”低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构建“三域三型三跨”低空科技总师型人才培养“南航模式”,精准对接低空产业人才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以“低空经济发展趋势”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低空经济是我国“换道超车”的关键领域,属三产融合的复合立体生态,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强调各地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以应急救援、农业植保、低空巡检等场景为抓手培育复合型人才,通过技术与保险等手段保障安全,依托制度创新释放潜力,助力低空经济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增长引擎。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利利对《低空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解读,标志着低空产业人才培养与能力评价迈入规范化、体系化的新阶段。低空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分盟、工信部电子五所安徽分院科技与规划部副部长程大伟,低空产业联盟东北分盟、黑龙江省无人机行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张德欣分别代表分盟,围绕低空产业人才创新培养作经验分享。会上还举行了低空经济产才融合聚集区启动仪式、联合共建低空产业人才基地签约等活动。

当天,三个平行分论坛同步召开。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与智库建设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中心装备研究三处民用航空工业研究室主任郭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王昊,中国信通院标准所无线信息化部副主任杜加懂,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低空产品总监何志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营销首席专家李常伟,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城建院民航分院院长魏文彬,华设低空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廉征,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蔡银寅,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级合伙人、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吴勇等专家分别作主旨报告,从政策、技术、场景、人才等维度展开研讨,一致认为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需破解安全监管、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核心问题,并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产业生态成熟。

在低空类专业培养方案与教材研讨会上,行业高校、龙头企业、校内相关培养单位,共同围绕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编制与教材建设展开充分研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低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讨会上,课题组对课题完成情况作系统汇报,与会评委专家对报告作出分析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建议,并一致同意课题验收通过。



